在今年的三影堂影展中,,有一個“民國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穿著絳紅色刺繡長袍,,梳著長辮子,,注視著正前方,眼神中有一種令人捉摸不定的滄桑感,。
這是 2014
年“三影堂攝影大獎”獲得者朱嵐清參賽作品的封面照片,。“那個女孩就是我自己,,長袍是我曾祖母的嫁衣,,我從我奶奶的箱子里找到的,,我穿上它時,有一種與過去對話的感覺,,我相信來自過去的物件會有它的某種力量,,所以我將它作為這組作品的開端�,!敝鞃骨逭f,。
“三影堂攝影大獎”由民間攝影藝術中心三影堂舉辦,該獎旨在發(fā)掘具有獨立精神和藝術潛質的藝術家,。今年的比賽一共有
580 名攝影師參加,,其中 28 名選手進入決賽角逐大獎。
為何將大獎頒發(fā)給福建籍 90
后女攝影師朱嵐清,?三影堂創(chuàng)辦人榮榮在接受《外灘畫報》采訪時表示:朱嵐清獨特而敏感的鄉(xiāng)愁視點,、創(chuàng)新的布展方式打動了他�,!爸鞃骨暹f交的是一本手工制作的相冊,,現(xiàn)場布展時,她也費了一番心思,。她采用大小照片的不同組合,,以活頁的形式將相冊用立體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打破了傳統(tǒng)的平面展覽方式,�,!睒s榮說,“可能是她對故鄉(xiāng)的一種特殊感情,,才會呈現(xiàn)這樣的效果,讓人身臨其境,�,!�
朱嵐清,中國新生代攝影師,,1991 年出生在福建,,本科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聞攝影系,目前在臺灣輔仁大學攻讀研究生,。從 2012
年開始,,朱嵐清著手拍攝故鄉(xiāng)福建東山島的風土人情照,作品被命名為《負向的旅程》,。
也說鄉(xiāng)愁
朱嵐清從小在東山島長大,,她在那里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直到她離開故鄉(xiāng)進京求學,。
東山島本是荒島,,最初只有士兵駐扎,,風沙成災。隨著近代人口的繁衍,,這里慢慢發(fā)展成一個頗具閩南特色的漁村,。如今的東山已經(jīng)是一個初具規(guī)模的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漁村漸漸被海景房代替,海邊的漁民在慢慢消失,,一些人開始用現(xiàn)代技術圍海養(yǎng)魚,,另一些經(jīng)營起海鮮特色飯店。
上大學之前,,朱嵐清的心中并沒有故鄉(xiāng)的概念,。隨著她北上求學,才開始回味家鄉(xiāng)獨特的味道,。每次返鄉(xiāng),,就會有一種陌生感襲上朱嵐清的心頭——故鄉(xiāng)的老房子漸漸消失,故鄉(xiāng)的老朋友紛紛涌入熙熙攘攘的城市,。
但真正讓朱嵐清開始懷念故鄉(xiāng),,是她在觀看侯孝賢的電影《風柜來的人》之后�,!半娪暗暮芏鄨鼍俺錆M閩南氣息,,很像過去的閩南村落,真正讓我感受到鄉(xiāng)愁的滋味,�,!�
在鄉(xiāng)愁的觸動下,朱嵐清有了一種記錄的緊迫感,。她早早地開始了自己的“尋根之旅”,,想抓住慢慢變淡的閩南氣息。
最初,,她走訪的只是家附近的村落,,后來她越走越遠,腳步踏遍東山的各個角落,。她把自己的鏡頭投向美麗的海灘,、雜亂的拆遷地帶、在建的工地,、莊重的酬神儀式,、喜氣洋洋的過節(jié)場面。她安靜地靠近海邊的勞動婦女,、嬉戲的沙灘游客,。拍著拍著,朱嵐清的創(chuàng)作脈絡逐漸清晰——做一本相冊,,用集中的方式記錄家鄉(xiāng)正在經(jīng)歷的蛻變過程,。
為了呈現(xiàn)家鄉(xiāng)人物的多樣性,,朱嵐清會“死皮賴臉”地纏著某個老鄉(xiāng)求拍照�,!坝幸淮�,,我路過一片樹林,我看到一個放羊少年,。我開始拍他的羊群,,我走近時,發(fā)現(xiàn)他跟我年齡相仿,。兩個同齡人因為不同的背景,,現(xiàn)在做著完全不同的事情,我瞬間產(chǎn)生一種好奇心,�,!敝鞃骨逭f,“他一開始不愿意被拍,,我就解釋了拍照的動機,,他被我說服了�,!�
回到家,,她開始用相機記錄家里的場景:水槽上待宰的魚、祖母頭上的發(fā)髻,、舊式的箱子,。朱嵐清把這些照片做成一本手工相冊,她給相冊取了個懷舊的名字——《負向的旅程》,�,!芭臄z故鄉(xiāng),仿佛是走上一條通往幽暗的記憶與我們原初內(nèi)心的旅程,,所以我把作品起名為‘負向的旅程’,。”
朱嵐清從小在東山島長大,,在鄉(xiāng)愁的觸動下,朱嵐清有了一種記錄的緊迫感,。她把自己的鏡頭投向美麗的海灘,、勞動的婦女、放羊的少年,、在建的工地,、參加祭拜儀式的孩子,拍著拍著,,朱嵐清的創(chuàng)作脈絡逐漸清晰——做一本相冊,,用集中的方式記錄家鄉(xiāng)正在經(jīng)歷的蛻變過程
東山島的“神仙”
朱嵐清說自己在平時生活中,,經(jīng)常板著一張“社交恐懼癥”的臉,偶爾在網(wǎng)上吐吐槽,。和記者在微信上聊天時,,她經(jīng)常會發(fā)害羞的表情,但談起故鄉(xiāng)東山島的“神仙”,,她卻滔滔不絕,。
在朱嵐清的記憶里,東山島彌漫著神秘氣息,�,!皷|山人,家家戶戶都掛關帝像,。我們是士兵的后代,,所以對關公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他是‘戰(zhàn)神’,�,!敝鞃骨宓募依锞陀幸痪薹P帝像,記憶中,,奶奶每天都會上香供奉關帝,,朱嵐清小時候也經(jīng)常被她抓去磕頭。
除了關帝,,東山人還信媽祖,,“這一帶的老百姓以前都靠捕魚為生,漁民是很危險的職業(yè),,需要很強大的意念才能支撐,,媽祖是‘海神’,她會保佑我們,�,!�
在朱嵐清的記憶中,東山除了神廟無處不在,,還有一種“人廟”,,被閩南人稱為“大伯公廟”。原來,,東山一帶的漁民經(jīng)常會打撈到葬身大海的無名尸骨,。淳樸的漁民們固執(zhí)地認為網(wǎng)里的人骨是自己的先輩,因此不舍得丟棄,。很多人把遺骨帶回家,,畢恭畢敬地存放在干凈的瓦缸里,當“神”一樣供奉,,后來人骨越積越多,,漁民就在海邊蓋了一座小廟,,把各家的瓦缸集中到一起,取了個情深意重的名字:“大伯公廟”,。
這些小廟至今香火不斷,。
東山人和大部分閩南人一樣,仍然保留著很多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他們喜歡用古老的方式過節(jié),,用傳統(tǒng)的儀式祭祀。朱嵐清的相冊里就收錄了東山人過元宵節(jié)的場面,。
那一天,,家家戶戶把家里的桌子搬出來,整齊地排在村里的空地上,,然后每家放好祭品,,集體酬神,村民們商量著選一個角落放煙花炮竹,,來迎神,。早上 9
點開始,炮竹聲一直響到下午三點,。直到黃昏的時候,,他們收回祭品,整理現(xiàn)場,,打道回府,。“我們傳統(tǒng)的祭品是一種叫‘粿’的米餅,,普通話念‘guo’,
我們閩南話念‘gui’,。”朱嵐清說,。
東山的村民不僅保持著祭祀的傳統(tǒng),,還熱衷“抬神”串街。碰上比較大的節(jié)日,,不少村落里會舉行“迎神儀式”,。孩子們穿上漂亮的衣服,化上喜氣的紅妝,,把廟里的各路“神仙”請出來,,他們抬著“神仙”走入村落里的人家�,!吧裣伞蓖T谀募议T前,那戶人家就必須全體出動,,叩拜“神仙”,。
“祭祀的傳統(tǒng)可以說是潛藏在東山人血液里的東西,,像是信仰。而祭祀用的食物,,是村民和大地建立的一種紐帶,,他們首先祈求神靈賜予豐衣足食的生活,等他們有了充足的食物,,再用食物報答神靈,。”朱嵐清如此詮釋東山人和“神仙們”的關系,。
回到家,,朱嵐清開始用相機記錄家里的場景,祖母頭上的發(fā)髻等,,她還用鏡頭記錄家鄉(xiāng)莊重的酬神儀式,、喜氣洋洋的過節(jié)場面。把這些照片做成一本手工相冊——《負向的旅程》,�,!芭臄z故鄉(xiāng),仿佛是走上一條通往幽暗的記憶與我們原初內(nèi)心的旅程,,所以我把作品起名為‘負向的旅程’,。”
B=《外灘畫報》 Z=朱嵐清
用記錄的方式來紀念
B:你什么時候開始拍故鄉(xiāng)的,?《負向的旅程》創(chuàng)作過程是怎樣的,?
Z
:2008 年我考上大學,那時我就開始拍故鄉(xiāng),。最早我用 135 相機拍,,后來換 了120 相機�,!敦撓虻穆贸獭肥俏矣� 120
拍的,。一開始我并沒有特別明確的計劃,只是通過不斷地行走去認識,、去發(fā)現(xiàn),,在拍的過程中,我理清了創(chuàng)作的脈絡,�,!敦撓虻穆贸獭反嬖谝恍﹩栴},因為我還在拍,,組織上存在有缺陷,。
B:你為什么會把自己家人裝進“負向的旅程”?
Z:我覺得拍故鄉(xiāng),拍家是必不可少的,,家是故鄉(xiāng)重要的一部分,。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家人只是一種距離的概念,,本質上說他們也是東山人。在拍照的時候,,我有時會把他們當作“陌生人”,,希望抓住他們自有的性格與生活狀態(tài),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
B:你拍陌生人的時候保持什么距離,?像照相館的攝影師?還是像新聞現(xiàn)場的攝影記者,?
Z:兩者都有吧,。如果被拍的人沉浸在自己某種狀態(tài)中,他沒發(fā)現(xiàn)我,,我可能就開始拍,。如果被他發(fā)現(xiàn),我會用微笑打招呼,,如果他不排斥我,,我就繼續(xù)拍。
碰到一個行走的人,,我又很想拍他,,我會請他停下來,我不會特意要求他們呈現(xiàn)出何種姿態(tài),,只是等他調(diào)整出自己適合的狀態(tài)就會拍下來,。
B:你的相冊里有一些兒童的人物特寫,比如騎摩托車的小孩,?你拍兒童是為了紀念童年嗎,?
Z:其實,我拍的小孩不是很多,。我拍人,,一方面看人和環(huán)境的融洽度,一方面看人物本身是否吸引我,。拍那個騎摩托車的小孩時,,并沒有想到說要紀念自己的童年。當時,,我看到他身邊是延伸的村落,,他的母親正在一旁農(nóng)作,,我就想到他可能在等待他母親下工回家,是當時的場景觸動了我,。
B:你拍的家鄉(xiāng)風景有的唯美,,有的比較現(xiàn)實,為什么會做這樣的組合,?
Z:當我路過一個地方,拍下它時,,我并沒有覺得它是屬于唯美或是現(xiàn)實的,,我不會給照片做這樣的分類。它們都屬于這個島嶼上現(xiàn)實存在的部分,,就像美麗的海灘上可能出現(xiàn)的水管,,或是樹叢中的塑料袋,我不會因此避開它們,,因為它們跟這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B:你的故鄉(xiāng)有很多祭祀酬神的儀式,你參與嗎,?你覺得是迷信嗎,?
Z:我不覺得這是迷信活動,我反而覺得這是親情傳承的方式,。中國人在感情表達上比較拘謹,,但在酬神祭祀的場面,會流露出一些內(nèi)心的愿望,。比如,,我奶奶每次拜神的時候,就會祈禱我身體健康,,她永遠說不出“我愛你”這種話,。但面對神像,振振有詞的時候,,我就知道,,她很愛我。
B:相冊中,,你的奶奶穿著傳統(tǒng)的服飾,,梳著傳統(tǒng)的發(fā)髻,她在生活中就是這樣嗎,?
Z:對的,,我奶奶是個傳統(tǒng)的家庭主婦,洗衣做飯,。她的生活方式幾十年不變,,她穿衣習慣也是,我的媽媽會給她買一些新款式的衣服,但她都不會穿,。她梳的發(fā)髻也很少取下來,,除非洗頭或者睡覺,連午睡,,她也很少放下來,。
B:你覺得“鄉(xiāng)愁”主題有些泛濫嗎?
Z:確實有些泛濫,,不過這和時代有關,。中國很多地方都在城市化,讓很多有故鄉(xiāng)的人失去了故鄉(xiāng),。但我不會因為題材泛濫就不去做,,因為故鄉(xiāng)存在我的心里,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議題,。我以后肯定還會做很多不同的題材與作品,,這組關于故鄉(xiāng)的作品作為我創(chuàng)作的開端,可以更好地對自己做一個梳理,,也可以更踏實地走下去,。
B:你拍故鄉(xiāng)是為了記錄、為了紀念,,還是為了自己,?
Z:都有吧,是從我出發(fā),,用記錄的方式來紀念吧,。我記錄下這些即將離開我們的生活場景,這對于我自己來說很重要,,對于這片土地的現(xiàn)在與未來也很有意義,,甚至可能激勵故鄉(xiāng)人去關注這個島嶼最平凡但真實的一面。
B:你的相冊里,,有不少工地的照片,,工地對你來說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Z:其實我一直還蠻喜歡拍工地,,我在城市里經(jīng)常拍一些工地,,城市里的工地總是用圍墻或布遮掩起來,人們每天從那里路過卻從不知道里面正在發(fā)生什么,,而一棟棟建筑就是這樣建造起來的,。我覺得工地代表某一種人跟城市的關系,同時它也是一種中間地帶,,介于自由土地與完全投入使用的土地之間,。我相冊里有一張帶火盆的工地,,火對于我來說是自然的力量還有信仰,當它出現(xiàn)在一個工地里時,,我就毫不猶豫地拍下來,。
B:你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你對自己故鄉(xiāng)的城市化有抵觸情緒嗎,?
Z:我作為一個離開了很久的旁觀者,,當然會有一些失落的情緒,但我想那些真正生活在故鄉(xiāng)的人更有發(fā)言權,。不過,,我還是會記錄下那些很可能即將離開我們的生活場景。
B:你在北京讀書,,后來去了臺灣,你更喜歡哪里,?
Z:其實,,我在北京過得蠻充實的。北京的藝術氛圍很濃,,我喜歡搖滾樂,,經(jīng)常能看到我喜歡的樂隊演出。
B:拿到大獎驚喜嗎,?你有“少年出名”的感覺嗎,?
Z:拿獎是很驚訝,我最初只是希望把展覽做好,,希望參觀者能記住我的作品,,并不是沖著拿獎去的。
B:你這次獲獎后,,外界存在很多爭議和批評,?你怎么看的?
Z:其實,,每個獎項都會有爭議,,對于有些攻擊我會無視,但一些善意的批評和建議,,我會認真看,,思考和反思。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繼續(xù)做自己新的作品,,因為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認同你的作品,。
B:你喜歡的攝影師有哪些?
Z:在我大學念新聞攝影時,,我很喜歡 Mary Ellen
Mark,。后來,,我比較喜歡的有法國攝影師 Bernard Faucon,加拿大攝影師 Jeff Wall,、德國攝影師 Simone
Nieweg,、日本攝影師米田知子,還有今年三影堂攝影獎評委,、德國攝影師 Candida Hofer,。
B:他們對你的作品產(chǎn)生影響嗎?
Z:我和他們完全是不同風格吧,,在我的作品里看不出他們的影響痕跡,,但他們確實影響到我的創(chuàng)作過程,我想是宏觀上的吧,。
B:你以后想從事什么行業(yè),,想好了嗎?
Z:自由創(chuàng)作者,。大學期間我去實習過,,我不喜歡那種朝九晚五的節(jié)奏,實習的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活得很壓抑,。主要原因,我比較懶散,,(笑)我喜歡按自己的節(jié)奏做一些創(chuàng)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