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說的是雜志的載體,更是時裝的維度,。坦白說,,我并沒有在追逐新科技。但半年前還覺得“iPad只是個光鮮玩意兒,,寧愿抱著雜志在床頭翻”的我,,最后也不得不承認它的輕巧、便捷以及最重要的,,它所代表的無可忽視的新時代勢能,。買入一枚后,日程表上多了一項“在馬桶上看雜志到凌晨”,。
看,,二維的時裝雜志變成了“三維”(誰知道,,說不定到2015年還真能用iPad看3D電影了),而活躍在紙頁間的時裝人,,也得有立體人生,。掌舵Burberry的Christopher
Bailey能從本已不平凡的首席創(chuàng)意官職位再晉身為首席執(zhí)行官,便是今年的最佳“破紙”例證,。今年美版《Vogue》September
issue有902頁,,但我再也不用像往年一樣死扛,還能直接點播Anna
Wintour介紹本期內容的錄像,,看明星封面,、時裝大片活靈活現的視頻花絮,過往司空見慣的時裝簡筆畫也在眼前動了起來,。很自然,,我對一本好雜志的膚淺期待,從“精良的圖片和文章”變成了“精良的圖片和文章,,以及好看的視頻,、特效”。 時裝界也許是變革最激進的行業(yè)之一,。再頂尖的風格與潮流,,不夠六個月便被洗牌,即便是復古風格橫行,,也得是“摩登語境下的復古風格”——真搞原汁原味的時裝,、妝容,、布景,,你以為自己在做BBC歷史頻道深夜檔?能像獵狗一樣嗅出剛冒頭的時代氣息,,是今天媒體人的必修課,。之前聽聞一位時裝編輯被調到Digital部門開拓獨立的tablet版雜志,我第一個反應是“喔,,被貶了吧”,,但等自己后知后覺地開始關注這個平臺后,心里滿生羨慕,!他比同行們更早一步投入到這股毋庸置疑會掌控未來的大潮中,。另有一次,我抱著同情心態(tài)對雜志美術總監(jiān)朋友Johnny說,,紙質雜志做出來你們還要給電子雜志排兩次版,,多累啊�,。堩摰呐虐嫘枰m應iPad屏幕大小和垂直,、水平兩種拿法,。但法國人會偷懶把版面照搬)。他回答,,是,,但能學到新東西,我挺高興的,!噢,,作為比他年輕那么好幾歲的“年輕人”,我當時多想抽自己耳光,! 突破二維的跨界在各行各業(yè)永遠存在,,今天我們把它特別提出來說,正是因為它變成這個時代的“It
girl”,。突然發(fā)現,,大家早練就出了三頭六臂的本領:以前默默被設計師和攝影師擺布、一味“受”就可以的模特,,今天得“攻”出去:時裝周期間折騰街拍造型,、在社交媒體上生動地展露自己;編輯,、造型師們在平媒和電商之間互相跳的行業(yè)新聞隔幾天出一條,;以第一手時裝秀評論為賣點的Style.com,視頻項目一個接一個出,,各文字型編輯傾巢而出,、爭相出鏡。說到底,,專才“�,!钡氖穷I域,而才能需要立體,。 再進一步,,即便高了一個難度系數的跨領域,也儼然是今天的常態(tài),�,!爸蛔鲎约鹤钌瞄L的”,跟隨時代一溜小跑的腳步已顯然力不從心,。專注于“再消化”的編輯和造型師,,也可自己推出產品系列,比如Katie
Grand × Hogan,;操弄慣了照相機的攝影師要拿起錄像機做導演,。早期成立了SHOWStudio的Nick Knight;我極愛Steven
Meisel為Balenciaga by Nicolas Ghesquière打造的概念短片,;而夫妻檔Inez and
Vinoodh搗鼓出Dior“秘密花園”系列廣告片,,你還能在巴黎潮店Colette買到他們設計的首飾系列,。 時尚人的其中一條終極好路,大概可以看看Anna
Wintour,。她一手點撥時裝零售業(yè),,一手聯合CFDA攪動創(chuàng)意新血,你以為她的權利真的來自教你本季皮草怎么搭,?而最近和一些巴黎本地的時裝品牌PR碰面,,言談間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和我提起Angelica
Cheung有怎樣的計劃、他們對這些點子如何興奮,。我有點驚訝,,為這位中國版Vogue編輯總監(jiān)的魄力和觸角所至而驚奇——平臺固有不一,但同為時裝人,,這款名叫“國際視野”的美瞳我們都該戴上,。 最喜歡的設計師每季變,但說到最認同的一位,,我必須點名Karl
Lagerfeld,。就像最近在一次學生座談會上這位時尚“千手觀音”所說的,“如果你在時尚行業(yè)里一根筋,,那就慘了,。我們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而不是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