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刀安徽涇縣紅星牌宣紙大概400塊,,如今這樣一刀紙的價格漲到了2000塊。”陳真在北京琉璃廠西街經(jīng)營一家紙店多年,,主要經(jīng)營紙的批發(fā),,近年來宣紙價格高漲讓他印象深刻,。
宣紙價格高漲,,原因眾說紛紜�,?梢钥隙ǖ氖�,,宣紙與書法繪畫的創(chuàng)作關(guān)系密切,為了達到特定的藝術(shù)效果,,人們對宣紙的需求居高不下,。
宣紙由來:發(fā)展傳承文明
宣紙是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的一種皮紙,。“宣紙”一詞,,最早見于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
隨著工藝的進步,到五代十國時期,,宣州地區(qū)生產(chǎn)出了著名的“澄心堂紙”,,該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于一時”,。宋代詩人梅堯臣得到歐陽修贈的兩張南唐后主李煜監(jiān)造的“澄心堂紙”后,,欣喜不已,賦詩道:“昨朝人自東郡來,,古紙兩軸緘滕開,。滑如春冰密如繭,,把玩驚喜心徘徊,。”由此可見該紙在當時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地位,。
收藏家王世襄曾表示,,南宋的“白宣”用青檀皮加稻草制成,與后世宣紙所用材料相同,。古紙收藏家田洪生介紹,,宣紙為宣州皮紙的總稱,其名源于唐代宣州貢紙,,在元明兩代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改進,,至明代中期已臻完善,成為中國皮紙的杰出代表,。
為何說宣紙發(fā)展到明代“已臻完善”,?這是因為宣紙的發(fā)展與繪畫的需求也息息相關(guān)。明代書畫藝術(shù)十分發(fā)達,,尤其是水墨寫意畫流行,,需要優(yōu)質(zhì)畫紙才能表現(xiàn),這在客觀上推動了宣紙制造技藝的完善,。由于潔白柔韌,,平滑受墨,在清代,宣紙被選作宮廷及官府用紙,。乾隆年間編修的《四庫全書》,,就是用宣紙抄寫的。1886年,,宣紙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zhì)獎章后,,更是名聲大振。
榮寶齋木版水印專家王宗光認為,,宣紙用于書畫,,發(fā)墨益毫;宣紙用于刊書,,典雅華麗,;宣紙用于裝裱,無可替代,。
宣紙功用:與書畫相輝映
故宮[微博]博物院藏有一幅清代畫家王鑒73歲時所作的《仿董其昌山水》,,王鑒在畫上題道:“董文敏酷愛高麗箋、玉版箋,,取其膩滑如凝脂,,運筆不澀滯。余筒笥中偶得此紙,,即仿思翁筆意而成之,。”由此可見,,紙與書畫不僅互為依存,,紙還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書畫藝術(shù)的走向。
榮寶齋原副總經(jīng)理米景揚說,,老榮寶齋當年賣的都是存放五至十年的舊宣紙,,“因為新紙紙性暴硬不潤,而存放多年的舊紙,,幾經(jīng)寒暑干濕,,暴性全無,落墨得心應手”,。許多老畫家都喜歡使用舊紙:傅抱石作畫用乾隆舊紙,,李可染總愛用十年前的“特凈皮”,購買時還要一刀刀選其中薄厚適中者,。
真正的宣紙,,以青檀樹皮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為主要配料,,其突出的特點是“潤墨性”,,這種特性對書畫家創(chuàng)作意義重大,。溫州曙光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李麗萍介紹,宣紙可以大大豐富筆墨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可皴擦勾斫,,也能施諸潑墨渲染,筆跡墨痕清晰可辨,,極有筆墨韻味,。究其原因,宣紙由青檀皮加稻草漿制成,,稻草含石灰質(zhì),,有聚墨發(fā)墨和瞬間吸附水墨、固定成形的功能,,能較好顯現(xiàn)運筆用墨的快慢徐疾和枯濕濃淡,,豐富的筆墨變化可抒發(fā)感情,移情寄興,,遣貌求神,。
書畫家康默如表示,創(chuàng)作書畫用的宣紙,,大體是按滲洇的程度區(qū)分的。一般追求渾厚的風格,,就適合用洇得厲害些的生紙,;如果想寫得利落且有筆畫連帶情趣,就適合用不太洇的熟紙,。他的體會是:“在舊紙上寫字,,不會有新紙的生澀感,筆墨如在絹上滑動,,油潤融合,,十分舒服�,!�
可見,,宣紙符合“畫法兼書法,書法兼畫法”的意筆文人畫要求,,這是其他紙種所不能比擬的,。似乎可以說,假如沒有宣紙,,就不可能有近現(xiàn)代的中國寫意文人畫,,尤其是大寫意文人畫的鼎盛及輝煌。
當代宣紙:期待質(zhì)量提高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錄當時宣紙的制造情況是:“近法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藥得方,仍成潔白,�,!庇捎诘静轁{的成本只有皮料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如今有些所謂的宣紙,,稻草比例超過了70%的還稱之為“凈皮”,,幾乎全是稻草漿的美其名曰“棉料”。書畫鑒定家謝稚柳曾說過,,紙成了這個樣子已承載不了更多的筆墨技法,,也保存不了多少時間,并屢屢斥此種宣紙為“爛宣紙”,。
談到當代的書畫用紙,,書畫家康默如認為生產(chǎn)工藝與過去相比有很多不同:“過去的玉版宣,要在紙漿中抄造三回,,今天的玉版宣,,只是皮料的比重大些。過去一種半生熟的煮捶宣,,是要把生宣紙反復砸打密實,,而今天的煮捶宣,是用刷子刷上礬水,,達到半洇不洇的效果,。而且過去用于寫小楷的素蠟箋紙,今天幾乎絕跡,�,!�
如今,漫步北京琉璃廠,,各種品牌,、各色式樣的宣紙令人眼花繚亂。宣紙的生產(chǎn)已有千百年的歷史,,但至今沒有量化的質(zhì)量標準:青檀皮和稻草比例應為多少,?漂白的殘留物質(zhì)究竟有什么?對宣紙的評價還是依靠文學語言的描述,。與此同時,,在生產(chǎn)工藝中,用雜交稻草代替沙田稻草,,大量使用化學漂白劑,,都使宣紙的質(zhì)量大不如前。更讓人擔心的是,,宣紙生產(chǎn)技術(shù)目前仍是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而且由于工作條件辛苦,,待遇低,也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困境,。
宣紙是中國文化藝術(shù)傳承的重要載體,,有“紙壽千年”之譽。今天,,更需要優(yōu)質(zhì)宣紙,,將我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藝術(shù),傳諸后世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