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8月份,由于投資者押注美聯(lián)儲寬松貨幣政策行將結束,資金大舉從新興市場撤離,,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土耳其以及南非等過度依賴外部資金的新興國家貨幣受到嚴重沖擊,資產價格大幅下跌,,美聯(lián)儲“退出”造成的新興市場動蕩目前仍未平息。據(jù)巴克萊數(shù)據(jù),,今年5月下旬美聯(lián)儲透露縮減購買資產意向至今,,已有逾230億美元流出新興市場;新興市場股價下跌造成的市值損失約1萬億美元,。資金大量流出加劇了新興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的威脅,,一些新興國家央行被迫采取加息舉措遏制資金外流。美聯(lián)儲正式開始退出之日,,或將是新興國家普遍開啟加息通道之時,。
在本輪市場動蕩中,為阻止本國貨幣大幅貶值,,新興市場一些國家央行耗用了大量外匯儲備,。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5月末至8月初,除中國以外的新興經濟體央行外匯儲備銳減810億美元,,其中印度央行6,、7兩個月流失外匯儲備逾5%;烏克蘭流失近10%,;土耳其流失12.7%,;印尼央行流失13.6%,但貨幣貶值之勢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近期,印尼,、巴西,、土耳其等國央行分別上調了本國基準利率,雖然這些國家的核心通脹壓力仍在可控范圍,,包括實施進口限制和收緊流動性的宏觀審慎政策也已經實施,,但外匯儲備短時期內急劇下降,已威脅到央行應對突發(fā)情況的外匯儲備臨界值,。單純依靠投放美元干預匯市的方法,,已不再被認為是可靠的穩(wěn)定貨幣獨立性的有效措施。尤其在目前經常賬戶赤字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被迫加息”成為部分新興國家制止資本外流的重要選擇,。日前,近期持續(xù)遭遇股市和匯市下跌打擊的印尼意外大幅加息就是很好的例子,。
就貨幣受到嚴重沖擊的國家而言,,貨幣貶值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升,提高利率可被用作對抗通貨膨脹的最佳手段,;此外,,利率的提高可使該國資產更具吸引力,達到緩解資金外流的目的,。但就整個新興市場而言,,如果越來越多的國家為捍衛(wèi)本幣,紛紛采取提升利率阻止資金外流,、甚至短期內連續(xù)加息(如巴西),,勢必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債務和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加大商業(yè)投資風險,,對新興國家經濟前景將造成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反思美聯(lián)儲量化寬松政策給新興經濟體國家決策者帶來的道德風險,及時汲取教訓,,或許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以印度為例,近年來,美聯(lián)儲持續(xù)量化寬松讓大量外部資金唾手可得,,政府原本計劃實施的結構性改革被推遲,,高額貿易逆差嚴重依賴外資彌補,國家預算赤字大規(guī)模上升,。巴克萊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4年間,美聯(lián)儲超常規(guī)貨幣政策使3.9萬億美元的西方資本流入新興國家,,大量資金的流入鼓勵了這些國家過度消費,,在本幣匯率升高的同時經常賬戶日趨失衡,海外資金變得不可或缺,。此輪資本外逃造成的市場動蕩,,應該帶給決策者足夠的觸動。
不可否認的是,,新興國家中也有一些經濟體在健康的軌道上穩(wěn)步發(fā)展,,外部賬戶強勁、外匯儲備充足,,資本流入的構成正向著相對穩(wěn)定的外國直接投資傾斜,。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貿易及工業(yè)部數(shù)據(jù)顯示,,新加坡2012年經常賬戶盈余相當于其國內GDP的19%,;此外,新加坡元屬于貿易加權政策區(qū)間的貨幣,,該區(qū)間允許其貨幣在中間值2%范圍變動,,限制了貨幣過度波動。盡管近期周邊國家外資撤出給其帶來壓力,,新加坡元從兩周前的高位下跌逾2%,,但由于該國有高額的外匯儲備,經常賬戶平衡,,整體經濟運行仍保持平穩(wěn),,保護了新加坡元未受市場風暴的沖擊。新加坡規(guī)避金融風險的經濟架構,,為遭遇貨幣沖擊的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