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jiān)會近日批準了中新大東方人壽關于股權變更申請,,曾經的兩大股東大東方人壽和重慶市地產集團分別將其持有的中新大東方人壽25%股權轉讓給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重慶財信企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股權變更后,,上述四方各持有中新大東方人壽25%的股份,。分析人士認為,在經營環(huán)境不佳和監(jiān)管措施不確定的壓力下,,外資仍有撤出國內市場的沖動,,而鑒于接盤一方旗下已有財險和保險經紀等業(yè)務,此次收入壽險牌照有明顯的集團化傾向,。
外資保險顯現撤出沖動
保監(jiān)會日前公布的一份批文顯示,,大東方人壽和重慶市地產集團各將其持有的中新大東方人壽25%股權分別轉讓給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城投)和重慶財信企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財信),而股權變更后,,上述四方各持有中新大東方人壽25%的股份,。
雖然大東方人壽仍然保留了25%的股份,,據此中新大東方人壽也仍屬外資壽險公司,但進駐中國市場以來的窘迫經營不能不被認為是大東方人壽抽身而退的原因,。年報顯示,,從2009年開始,中新大東方人壽就處于虧損狀態(tài),,其中,,尤以2011年虧損最多,達到1.008億元,。雖然去年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仍不能轉變其2588萬元虧損的窘態(tài)。
事實上,,盡管國內保險市場經歷了十余年的快速擴張,,但外資保險公司在此期間顯然收獲有限。保監(jiān)會最新發(fā)布的行業(y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外資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047575.45萬元,占比4.9%,。而外資財險公司市場占比更是少得可憐,,僅占1.2%。
“大東方人壽的本意是不是想全部轉讓不確定,,但這幾年業(yè)務確實做得不好,。”一位業(yè)內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外資保險公司的股權轉讓仍很頻繁,,目前還有多家正在運作,其中新光海航人壽的股東海航集團已確定轉讓其股權的意向,。
國內保險對外資開放市場11年以來,,外資險企并未表現出當初市場預計的強大沖擊力,尤其壽險公司,,面臨著行業(yè)人才流失,、退保率高、分配渠道和代理人效率低下,、償付能力較差等多重問題,。
不僅如此,銀行系保險公司的擴張和監(jiān)管政策的變化也限制了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環(huán)境,。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相比具有市場競爭支配地位的國內保險公司,,甚至內資背景的中小險企而言,,外資保險公司分公司執(zhí)照的授予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2005到2006年間成立的外資保險公司,,分公司網店平均在七八家左右,而同時期的內資保險公司普遍已經達到了十五六家,,因而外資壽險企業(yè)的高端產品非常依賴銀保渠道,。”
而這些變化促使外資保險公司不得不重新評估他們的業(yè)務模式,。普華永道中國保險業(yè)主管合伙人林同文表示,,一些外資保險公司希望通過股權轉變,擴大規(guī)模增強競爭力,,一些中資銀行如地方性商業(yè)銀行或城商行已經取代其他本地公司成為合資保險公司的目標合作伙伴,。
外資性質仍具優(yōu)勢
盡管隱退之意明顯,但大東方卻選擇保留25%的股份,,分析人士認為,,這或許是出于另一層考慮:繞開監(jiān)管層對于股東持股比例的限制,避免一次性全部轉讓導致從外資保險公司變更為中資保險公司所可能帶來審批上的不便,。
《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規(guī)定,,對于內資保險公司,單個股東(包括關聯方)出資或者持股比例不得超過保險公司注冊資本的20%,。出于倡導股權分散理念,、推動公司建立制衡機制、防止“一股獨大”的考慮,,這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一條不可觸碰的鐵律,。
但從近年行業(yè)實際看,嚴格簡單的比例限制不利于吸引優(yōu)質資本投資入股保險業(yè),,也帶來少數公司因股權過于分散引發(fā)控制權之爭,、個別股東通過隱蔽持股規(guī)避監(jiān)管等問題。
因此,,2010年以來,,保監(jiān)會逐步放開了投資人的持股限制。今年4月份,,保監(jiān)會就《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四條的有關問題發(fā)布通知,,明確經中國保監(jiān)會批準,保險公司單個股東(包括關聯方)出資或者持股比例可以超過20%,,但不得超過51%,。
但通知對于持股20%以上股東也設定了必要的財務指標,包括最近一年年末總資產不少于100億元人民幣,、凈資產達到總資產的30%以上,、累計對外長期股權投資不超過凈資產;另一方面設定了投資經驗標準,要求投資保險行業(yè)三年以上,,且具有持續(xù)出資能力和管理能力,。
顯然,如大東方股份全部轉讓給重慶城投和重慶財信,,那么中新大東方人壽將脫掉“洋外套”成為一家內資公司,。但此時,重慶城投和重慶財信的持股比例都將超過20%,,而后者并不完全符合上述通知的限制,。
好在《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只針對外資股東出資或者持股比例占公司注冊資本不足25%的保險公司,超過25%的,,仍按照《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執(zhí)行,。
不過,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外資保險公司在股權轉讓時,,保監(jiān)會也要求參照內資保險公司處理,此筆交易的獲批,,或許也暗示著對外資險企股東持股比例的放松,。“此筆交易的獲批,,或許原因之一是因為中新大東方50:50的股權比例安排是歷史原因導致,,由此而引致的股權轉讓亦可在實踐中一定程度予以放寬�,!�
保險集團化經營熱度不減
值得注意的是,,鑒于重慶城投和重慶財信持有當地一家財險公司——安誠財險的股份,此次接盤也帶有明顯的集團化經營傾向,。
公開信息顯示,,安誠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經中國保監(jiān)會批準成立,總部位于重慶,,注冊資本金30億元人民幣,,是重慶市市級國有重點企業(yè)。公司現有分支機構113家,,主要分布在長三角,、西三角和華北地區(qū)。此外,,安誠財險旗下還設有獨資子公司安誠保險銷售公司,、安瀾保險經紀公司。目前,,重慶城投現持有安誠財險20%股份為第一大股東,,重慶財信持有3.3%的股份。業(yè)內人士指出,接盤之后,,壽險,、財險、銷售和經紀公司牌照悉備,,“實際上有成立保險集團的戰(zhàn)略考慮�,!�
事實上,,目前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熱衷攢牌照、謀求集團化,。
2010年,,安邦接連將壽險和健康險兩張保險牌照收入囊中,集團化雛形初現,。2011年4月,,安邦資產管理公司籌建,5月即獲開業(yè),,創(chuàng)下從籌建到開業(yè)用時最短的紀錄,。6月,安邦保險集團獲批成立,。2011年9月,,華泰保險成立了集團公司。目前,,生命人壽也在加快集團化步伐,。
除安邦保險集團與華泰保險集團之外,國內另有其他七家“老牌”保險集團公司,,分別是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陽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還有一家保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華聯合保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為什么一定要成立集團,?就是要從集團的角度調整資源,,發(fā)揮公司綜合性服務功能�,!比A泰保險董事長王梓木曾表示,,集團化經營可以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公司的整體競爭實力。
不過,,集團化也并非百利無害,。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認為,集團化將導致保險公司組織形式,、股權關系,、業(yè)務和風險結構趨于復雜,對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提出新挑戰(zhàn),,但國內的保險公司絕大部分還不具備應對系統(tǒng)性風險的經驗和能力,。前任保監(jiān)會主席吳定富也曾提出,公司越大,,風險也越大,。如果管理不加強、成本不降低,、產品不創(chuàng)新,,會十分危險。
一位中資保險公司高管認為:“保險集團未必有什么風險,,但也未必有太大優(yōu)勢,。集團化帶來的交叉銷售、產壽相互代理模式,、規(guī)模經濟確實帶來成本優(yōu)勢,,但目前也只有平安真正貫徹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