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會”,在古代可稱為雅集,。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雅集,、西園雅集、玉山雅集等,,同道集聚,,名士相和,詩酒酬唱,,成為文化藝術史上的美談,。明清以來,因為商業(yè)文明的萌芽,,在交通便利,、城市發(fā)達、財富集中的蘇揚及杭嘉湖等地區(qū),,文人雅集更多頻次地舉行,。特別是清末上海開埠以后,新興市民階層興起,,西方商業(yè)觀念的進一步影響,,使得為生計、為名聲的大批書畫人士自東南西北“眾水會聚”而來,,所謂“雅集”的社團因此紛紛建起,。名流晉升、家嚴家慈大壽,、子女迎娶,、義賣賑災……不同的“因由”使社團或領銜人物召集的雅集更多起來。
筆者此下要說的“筆會”一詞,,既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雅集,,也非新時期文壇上作家們因組稿而一時約集,乃是近幾年更多出現(xiàn)在一些當代書畫家,、文化掮客,、企業(yè)收藏愛好者口中的一種特指稱謂,一種現(xiàn)象,。它有延續(xù)古代雅集的某種文化外衣和祈盼情境,,卻更多的淪為當代書畫家“奔赴金錢之約”的一種“盛會”,也是更多愛好書畫的企業(yè)家,、公司老板及藝術投資者熱衷的,、能短平快獲取“藏品”的一個“道場”和產(chǎn)床。
眼下,,這種風行一時的“筆會”一般會如此運作:起意要收藏某些書畫家作品的企業(yè)家,、公司老板或書畫投資者,張羅一個場地,、擬定一個主題,、準備好給每位藝術家一份潤筆費(或外加一些禮品),,然后讓中介或掮客選一個時日,召集來這些書畫家,。在過場式的游山玩水,、觥籌交錯和吃喝玩樂之后,應召而至的書畫家們,,便一起潑墨揮毫,。其間不時穿插著東道主的一些要求,書畫家們也“來者不拒”,,不下幾天甚或一個上午或下午的工夫,,一大批“制品”便歡快地誕生。說這些東西是作品,,因為它們畢竟出自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說它們是產(chǎn)品,因為是批量快速產(chǎn)生的,。如此,,說成是“制品”較為合適。筆者近期在浙北一些企業(yè)家那里看到,,他們數(shù)量巨大的藏品,,大都是從自己操辦的“筆會”而來。名頭都不小,,盡是些北京,、上海、杭州的“大師”,、“名家”,,其中有大部分是藝術院校的教授和畫院的畫師所作。
考察諸多“筆會”制品,,傾聽收藏者“親歷”的獲取過程,,實有必要談談“筆會”制品收藏的利與弊。正所謂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筆會”當下能夠風行,,與文化興起、藏欲旺盛有關,。對于收藏者來說,,其“利”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可以“點題”,。書畫家們來到東道主這里,,就是“為你服務”。你可以要求他們?yōu)橐粋企業(yè)、一片田地題名,、選景入畫或擬詩作賦,;
二、可以同時收羅到不同書畫家的作品,,面貌更多,,更豐富。平時收藏,,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一個個磨,,還受地域、人脈等影響,。往往收了幾年,,也就那么幾個“手夠得著”的書畫家之作。而通過“筆會”,,則可以向中介人或掮客列出你“心向往之”者之名單,;
三、可以“立馬”收到一定量的作品,。其時間之短,,不用贅言,能讓那些錢多,,又一時腦熱的“玩收藏”者過個大癮,;
四、可以靈活機動,,在“筆會”上為鄰里,、朋友“順便”請托到一點額外作品。畢竟已經(jīng)請來了,,場子既然擺開,,資源就可充分利用;
五,、可以保證“真跡”,;
六、價錢(潤筆費)比市場,、拍場購買或到書畫家家里買要便宜很多,;
七、可有聯(lián)袂創(chuàng)作制品產(chǎn)生――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這還有一定文獻價值,;
八、可與書畫家藉此機會熱絡起來甚至“交上朋友”,為以后再次獲取或單獨拜望,、登門求藏留下伏筆,。
但收藏“筆會”制品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其最大的害處是在“筆會”產(chǎn)床上產(chǎn)下的作品,,質(zhì)量不能保證,,或者說,一般情況下高質(zhì)量作品不多,,應景,、點題、聯(lián)袂又要求在很短時間內(nèi)完成的作品,,藝術含金量低,。而書畫價值的核心恰恰是審美價值,是其藝術性,。
藝術創(chuàng)作,,說到底是“個人的事業(yè)”,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靜功”,,而不適合吵吵嚷嚷,、一呼而上。古代的雅集能誕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這樣的“金蛋”,,是因為當時之雅集的初衷,、旨歸與當下有天壤之別。當時的社會語境“魏晉風度”猶在,,雅集的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身心全然地被道家哲學覆沒,,而如今的書畫家“筆會”目的很明確,無非為“實利”,、“掙錢”,,好聽點會冠個“送文化”的“濟世”名頭。蘭亭雅集,,參加者謝安,、謝萬、孫綽,、王凝之,、王徽之、王獻之等,,皆能賦詩,、作書,且始終有一顆醉于自然、藝術的心,,張弛性情,,所作詩書,全然摒棄“功利性”,,非為出名,,更非為賣幾個銅鈿。反觀當下“筆會”,,直奔主題,,作書繪畫“急就”,流水線操作,。
而由于當下“筆會”,,常有東道主的“點題”,最好畫“這個”,,最好寫“那個”,如此,,雖眾藝家齊聚,,但為主顧要求所囿,再加上給予選材亦天地不闊,,出來的東西多是那些“老套”,、“穩(wěn)”的東西,意外之喜難見,。
“筆會”還有一弊,,就是容易產(chǎn)生是非、糾結甚至糾紛――書畫家的酬勞,,如完全一樣,,就似不能區(qū)分高下,或者說,,有品牌有名氣者就覺著自己“吃虧”,;如果不一,又造成一些書畫家心中不快,。且如果酬勞當場知曉,,會影響創(chuàng)作心情;筆會完事后知曉,,很多會含怨,,再也“不回頭”,東道主,、中介皆與他們“情緣難續(xù)”,。
而且,“筆會”如果出了人身意外,組織者壓力更大,。鑒于很多書畫家年事較高,,這樣的擔心不是多余。
在商品經(jīng)濟繁盛,、文化消費多元的當下,,各種形式的“筆會”,想來還會繼續(xù)活躍下去,。既然我們“信而好古”,,風神蕭散、風流自賞的古代又回不去了,,筆者建議:那就好好審視而利用“筆會”,,力將其向藝術靠近些、再靠近些吧,。因為經(jīng)過浮華之“藝術品變‘軟黃金’”的一番清頭大夢后,,現(xiàn)在我們的收藏,該是心境平和些的時候了,。真要舉行“筆會”,,企盼東道主們試著更雅致地安排,將節(jié)奏放慢,,給前來參加“筆會”的書畫家以踱步,、釋懷的時間和空間;前來參加“筆會”的書畫家們也不要只盯著錢而作,,將藝術創(chuàng)作視為應酬,。而應力求嚴謹以待。如此,,既對得起出錢的人,,也對得起自己。不致使若干年后自己面對這些作品時,,感到羞赧,、底氣不足和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