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又名龍尾硯(唐,、宋時亦稱婺源硯),,因石材產自婺源縣東北部之龍尾山而得名。歙硯與端硯同為深受文人墨客鐘愛的文房佳品,。6月18日,,在蘇州文物商店舉行的全國文物藝術品展銷會上,由北京敘文居設計的十余款歙硯藝術品將向蘇州的硯石收藏愛好者展示精品歙硯的藝術之美和石品之魅,。
從地質學來說龍尾石屬于變質巖,,形成距今已有8億年左右。這種變質巖是因火山巖與積成巖在地殼內受高溫的作用,,改變原來結構所形成的一種新巖,。變質巖的巖層屬性為片葉狀板巖,其礦物成分有蠕綠泥石,、白云母,、石英、金屬礦物,、微量碳質等,。龍尾石的平均硬度為摩氏4度。硯石料的出現(xiàn)比較偶然,,或在某個局部,,或是一個變質塊,或是一條變質帶,。因此開采艱難,,好的硯石也就顯得十分珍貴,有評為“麻石三尺,,中隱硯才數(shù)寸而已,,猶玉之在璞也。”
正是由于“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特點,,龍尾硯的采制自南唐開始到清末一直由官方組織開采。南唐和兩宋,,是歷史上龍尾硯采制業(yè)的鼎盛時期,。南唐后主李煜所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被贊作“三物為天下觀”,。北宋末年,,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奉命到龍尾山取硯時,,寫下了著名的《硯山行》,。南宋理宗時,徽州知府將龍尾山羊頭嶺古坑硯,,與澄心堂紙,、汪伯立筆、李廷珪墨作為“新安四寶”,,定期進貢朝廷,。
進入元代,龍尾硯采制日趨衰微,,婺源知縣汪月山在龍尾山組織一次較大規(guī)模開采,,結果石盡山頹,壓死數(shù)人,。有明一代,,未見官方開采龍尾石的文字記載。延至清代,,因乾隆嗜硯,,臣僚四處搜求精品,紳士家藏古式與硯山居民所存之舊石,,悉重金征取,。此后,兵荒馬亂的清末民國再無力開采硯石,。
龍尾石結構堅緊,、紋理縝密、石膚溫潤,、發(fā)墨如砥,,具有堅潤之美。這種美來自于眼和手的感觸,。用眼觀之,,晶瑩如玉且有透明感,;用手撫摸,如嬰兒皮膚一樣嬌嫩,,故有“孩兒面”,,“美人膚”之稱。龍尾石常見的石品有如下幾種:
魚子,,硯石中的細小黑點,,分布均勻密集。其形式如魚卵狀,,卵也稱子,,故稱魚子。此石品常見于宋硯之中,,深受當時文人喜愛,。
金暈,金暈為金黃色,,成片或成塊狀暈散,。金暈與金星都屬一種硫化鐵之類的物質在硯石中自然滲透所形成的現(xiàn)象。
金星,,色金黃,,成點狀,分布在青黑色的硯石中如天空閃爍的星斗,,十分耀眼,。金星有大有小,有聚有散,,其形態(tài)多樣,,因此可細分為暴雨金星,谷粒金星,,水浪金星等,。
眉紋,也稱眉子,。呈黑色,,為條狀,如人的眉毛,。眉紋有闊有細,,有長有短,有疏有密,�,?杉毞譃檠嗪技y,鳳眼眉紋,棗心眉紋等,。
羅紋,,紋理旖旎如絲綢,瑩潔素雅,。如刷絲羅紋,,牛毛羅紋,鎢釘羅紋等,。
2006年,,歙硯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由于高檔石材的日益稀缺,,以硯石天然特點為主要呈現(xiàn)的歙硯藝術品越來越受到觀賞者,、收藏者的鐘愛與重視。硯臺最初是一種研磨的文房用具,,從宋代開始,文人士大夫在書寫之余,,對居于案頭的實用之硯開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在制硯上,除繼承傳統(tǒng)的精致工藝外,,更將文人畫的理念及書法,、詩詞、金石等藝術引入硯的制作中,,創(chuàng)作出“文人硯”,。
因此在當代硯雕創(chuàng)作中,設計者需要把握住一個原則,,硯雕不是為雕而雕,,而是通過作者的情感去激發(fā)石材的靈性,挖掘自然拙樸之美,�,!皬倪x材到作品完成,從制作工藝到表達的文化氣息,,我們主張順勢而為,,以書畫藝術品位入硯。多巧思,,少匠氣,。因為在設計者眼中,每一方硯臺都是唯一而不可復制的,�,!睌⑽木拥脑O計者表示。
在敘文居,每一方被挑選的硯石,,皆是汲取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陽光,,雨霧,,山川,溪流一切至純至凈,。石質溫潤的硯石,,經過上億年的蘊藏,沉寂于龍尾山靈秀山河之中,,直到有一天被喚醒,,注入藝人的感情,靜待有緣人的撫硯把玩,,將其靜置于案頭,,敘述著古老的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