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蘇富比秋拍“當代亞洲藝術”專場在夜間開拍,。這場拍賣在尤倫斯、薩奇?zhèn)円炎呷�,,中國“當代藝術”家得自己照顧自己的背景下展開,其效果是值得玩味的,。有人描述道,,“拍賣現場表現很冷,,藏家來得也很少,,作品拍完1/3后,,現場買家開始離席”,。“在蘇富比當代藝術拍賣現場,,記者發(fā)現明顯少了些中國大陸軍團的面孔,、東南亞收藏家團體,,不論是資深藏家或是中國內地的畫廊主這次大多都沒有出現,。出現的僅僅是一部分港臺藏家、畫廊主及少部分的金發(fā)海外藏家,�,!庇捎诖蠖鄶党山蛔髌范荚趧傔^估價或低于最低估價時成交,153件拍品售出111件,,所以這場當代亞洲藝術拍賣總成交價1.17億港元,,大大低于預期估價。這次拍賣,,被策展人顧振清稱為“當代藝術黑色星期天”,。因為“貼有中國符號標簽的當代藝術名家?guī)捉庥黾w滑鐵盧,或在泡沫擠干的底價位上不斷流標,,或以市場價30%或更低的‘白菜價’成交,。資本雄霸中國當代藝術的‘黃金八年’曲終人散�,!倍@次香港蘇富比秋拍,,或許真的“意味著曾經受到西方暴發(fā)戶買家吹捧的中國當代藝術全面崩潰,他們聯手制造的藝術大生產運動全面結束,�,!�
人們在分析這批藝術品“崩盤”的原因時,往往歸咎于大的經濟環(huán)境和市場的影響,,歸咎于大陸的稅務風波讓買家信心受挫,,甚至還懷疑與蘇富比的拍賣策略有關。但原因顯然不可能是這樣,。因為當天下午和第二天,,同一個蘇富比公司和香港同一地點還有“20世紀中國藝術”和“中國書畫”兩個專場拍賣,結果就大不一樣,。
有錢的中國藏家要買的是真正屬于中國的優(yōu)秀藝術,。筆者在2011年6月25日《美術報》上曾發(fā)文《別了,尤倫斯》。談到這位要告別中國的“中國當代藝術保護人”甩賣手中的當代藝術,。去年4月香港蘇富比為尤倫斯當代藝術收藏進行了專場拍賣,,而在大致同時的北京嘉德春拍和保利春拍中,,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拍出4.255億元人民幣,王蒙《葛稚川移居圖》拍出4.052億(包括傭金)。光齊白石或王蒙這一幅作品,,就比尤倫斯專場106幅“當代藝術”“經典”作品之總成交額4.27港元還多出不少!當然,,最具戲劇性對比的是這場秋拍:同樣一個拍賣公司蘇富比,,同樣一個香港賣場,,甚至同樣一天,,亦即同時同地同拍賣公司,僅僅一個是下午,,一個是晚上,,一個是常規(guī)的“20世紀中國藝術”,,一個是“當代藝術”,。
“20世紀中國藝術”拍賣總成交1.92億港元,,150件拍品的成交率為90%。到第二天,,即10月8日,,同一公司同一地點,,香港蘇富比2012年中國書畫秋拍就更具對比意義了。該場拍賣總成交額4.148億港元,,成交額為拍賣前估價的兩倍多,。而拍賣件數及金額成交率分別高達97.2%及97.1%。
有人這樣總結中國“當代藝術”的“集體滑鐵盧”:只要“國際上各大財團基金會的收藏不會為此投資,,這個市場就不可能發(fā)展壯大,。”亦如筆者早就說過的那樣,,一個以西方的觀念、樣式為標準,,其生存靠西方撐持的中國“當代藝術”,,可以在西方人的炒作下獲得短暫紅極一時的假象,但當中國社會的綜合實力增強后,,符合民族審美需要的民族藝術肯定會獲得強力發(fā)展,。前不久,,有中國當代藝術中心要轉移香港之說,。筆者曾撰文說過,“這種本來就不屬于中國的東西在中國到哪兒都呆不住,。”
這次在香港的“當代藝術黑色星期天”無疑又是一個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