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奧斯卡開始接收各國遞交的競爭明年最佳外語片的候選影片。電影的國際影響力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xiàn),,在中國迫切希望融入世界的當下,,中國電影亦渴望通過折桂奧斯卡來贏得國際認可,卻屢屢失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理解西方經(jīng)典文藝傳統(tǒng),。電影作為敘事藝術(shù)的延伸,,承繼了西方嚴肅文學的精髓,。西方文藝傳統(tǒng)的精髓何在?
首先須有超越民族和國別的內(nèi)涵,。這可以追溯至古希臘的形而上哲學傳統(tǒng),,即探求事物的本質(zhì),比如《英雄》拷問英雄的定義,,即可視作與古希臘求真精神的契合,。形而上學還希望揭示不同現(xiàn)象之間的共通性,影片需要讓外國觀眾能夠感同身受,,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雖然是講述傳統(tǒng)中國劇情,,但其隱喻可延伸至生存本能和官場里的爾虞我詐,是不同文化所共有的,,可以被西方觀眾理解,。
西方文學里的主要人物都經(jīng)歷了困苦,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傳統(tǒng),。困苦不是指物質(zhì)匱乏,、缺衣少食,而是指向人物內(nèi)心的矛盾與困惑,,比如生與死的掙扎,,與外部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等等�,!杜P虎藏龍》中的俞秀蓮在欲望和世俗之間的徘徊,,《英雄》中無名在殺與不殺之間的猶豫,日本片《入殮師》中的大提琴手如何調(diào)整為逝者美容與藝術(shù)信念間的落差,,這些都與哈姆雷特“是生是死”的內(nèi)心沖突一脈相承,。
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藝的重要影響體現(xiàn)在蛻變和救贖主題的表達,比如出場時的壞人經(jīng)歷世事后,,在影片的結(jié)尾遭遇“肉體毀滅,,精神重生”。人物遞進式的心路轉(zhuǎn)折歷程可視為蛻變的一種變奏,,比如《入殮師》中的男主角起初為謀生而進入尸體美容行業(yè),,但在從業(yè)過程中逐漸體會到其意義,不僅自己消除了抵觸情緒,,并且感染和影響了周圍人,。《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經(jīng)歷江湖險惡后,,從少年輕狂過渡至看破紅塵,,也是一種蛻變,。
與此相對,人物由善到惡的蛻變也可能揭示深刻的主題,,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頌蓮出于生存需要,從清純轉(zhuǎn)為狡詐,,《霸王別姬》中的霸王也從最初的剛強過渡到最后的軟弱和屈服,。
以往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中,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占據(jù)主導,。
2009年獲得提名的五部影片中,,德國片《白絲帶》通過扭曲的童心來影射納粹主義的萌芽;法國片《先哲》從獄中囚犯關(guān)系折射出法蘭西人,、科西嘉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民族矛盾,;秘魯片《心酸的奶水》直面婦女承受的暴力;以色列影片《阿加米》涉及巴以沖突,;而獲獎的阿根廷影片《謎一般的眼神》則批判專制時期的黑暗,。這些作品的產(chǎn)生不僅來源于創(chuàng)作者的人文情懷,更需要有培植批判和反思精神的社會環(huán)境,。
本著社會批評與反思的精神,,反映弱勢族群生存困境的影片往往容易引起關(guān)注,比如菲律賓此前送交的《巴奎》,,將鏡頭投向同性戀者遭受的社會歧視,,未映已先熱,這非常有利于引起奧斯卡評委的關(guān)注,。
雖然影片的商業(yè)成功可以助影片入圍(如《臥虎藏龍》),,但眾多外語片在初選階段,奧斯卡委托的幾位資深評論家便決定了其去留,。這些評論家年齡偏大,,更看重影片的制作水準與思想深度,甚至偏愛一些先鋒作品,。提名名單出爐后,,必須在大銀幕看過所有影片的奧斯卡評委(其中不乏商業(yè)片明星)才有資格投票,而他們的口味比較大眾化,,對評論家們的“劍走偏鋒”會起一定的平衡作用,。《入殮師》最初被評論家們視為五部提名影片中“最平庸”的一部,,但笑到了最后,。
一些國家將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視為政治營銷舞臺,但明顯帶有政治營銷味道的影片往往遇冷,。將獲獎視為一種政治或民族使命而量身定做影片,,贏的幾率反而渺茫,。
話說回來,即使失意奧斯卡,,也不必認為對方有意壓制中國影片,。好萊塢一直被猶太人主宰,這是公認的事實,,但來自以色列影片雖然已獲10次提名(包括今年的《腳注》),,至今仍顆粒無收,好萊塢總不會有意壓制與自己沾親帶故的以色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