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買銀行理財產品,,卻被產品經理擅作主張買了基金,。粗心的邱先生直到一年后贖回產品時發(fā)現虧損30%,才知道當初簽訂的竟是一份基金購買合同,。
前兩天,,邱先生向記者投訴稱,2010年底,,他到永清街一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爱敃r,,我看中了一款預期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的一年期理財產品,并委托銀行一王姓產品經理購買11萬元該產品,�,!鼻裣壬f,隨后,,王拿出一份印有多頁紙的產品購買合同,,出于對銀行的信任,他看都沒看,,就直接在合同最后一頁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隨后一年,邱先生將產品購買合同書一直放在家中,從未查看,。去年底合同到期時,,邱到銀行贖回產品,發(fā)現不僅沒有實現4%左右的預期收益,,甚至連本金都只贖回7.8萬元,,一年虧損3.2萬元,虧幅達30%,,這才拿出產品購買合同仔細查看,。這一看不要緊,邱先生竟發(fā)現一年前購買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買的理財產品,,而是一只名為“易深100”的基金,,邱先生這才恍然大悟,“去年股市跌得那么慘,,難怪虧了這么多,!”
氣憤難當的邱先生先后找到王姓客戶經理和支行副行長討說法,可對方拒不承認是在未經過客戶同意的情況下銷售的基金,�,!澳莻副行長曾私下對我說,如果能證明客戶經理自作主張將我的11萬元買了基金,,銀行會把虧損的3.2萬元賠給我,。”邱先生說,,自己當時沒有錄音,,也沒有第三人在場,根本拿不出證據,,只能自認倒霉,。“早知如此,,當初真該仔細看看產品購買合同,。”邱后悔不已,。
存錢被忽悠買了保險,,買理財產品被忽悠買了基金……近年來,市民到銀行辦業(yè)務時被忽悠的事情時有發(fā)生,,以致不少市民對銀行的信任度有所降低,。
“存錢時被忽悠買了保險,是因為以前駐點銀行的保險公司員工有銀保產品銷售任務,;買理財產品被忽悠買了基金,,很可能是因為碰到了有基金銷售任務的銀行員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銀行人士稱,,銀行客戶經理的銷售任務各異,,有的主要負責理財產品,有的主要負責基金,,有的主要負責信托,、銀保等代銷產品,但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有很重的銷售任務,。由于重任壓頭,個別缺乏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操守的客戶經理,,會想方設法忽悠客戶購買自己負責的產品,,而不是根據客戶的需求、資金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推薦最合適的產品和資產配置方式,。
在談到如何避免投資被忽悠時,,中國銀行江岸支行理財師楊菲表示,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看清產品說明書和購買合同,。比如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搞清產品類型、投資方向,、主要風險,、是否保本等;同時,,在簽訂購買合同時,,一定要看清合同上寫明的產品是不是自己要買的產品,切不可因為合同冗長不仔細閱讀,,以免發(fā)生邱先生類似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