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者 趙戈/攝 |
走進“中國碧玉之都”新疆瑪納斯縣,,綠瑩瑩,、溫潤潤的碧玉和玉雕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劉宏在他的石頭堆里摸摸這個,看看那個,,那神情,,就像個擁有心愛玩具的孩子一樣癡迷和開心,。
36歲的劉宏是瑪納斯縣碧玉奇石商會副會長,。其實,在瑪納斯縣,,劉宏做的時間最長的職業(yè)是廚師,,這是個與碧玉風馬牛不相及的工作�,!斑在餐廳當廚師時,,我就‘不務正業(yè)’喜歡上了碧玉,每天餐廳掙的一點錢,,我都拿去買石頭了,有時餐廳甚至都不敢多進東西,,因為錢周轉不開,。漸漸地,許多來吃飯的客人都知道我喜歡石頭,,撿到了好石頭都拿來給我看,,一些農(nóng)牧民在野外撿到了石頭,,也會來找我。慢慢地,,我的餐廳里到處都是石頭,,客人來了都沒處下腳了�,!�
位于天山北坡的新疆瑪納斯縣歷史上就有“金玉之鄉(xiāng)”的美稱,,這里盛產(chǎn)碧玉。瑪納斯碧玉光澤良好,、質地細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用瑪納斯碧玉雕琢而成的“聚珍圖”等玉雕作品,,被定為國寶,。近年來,瑪納斯縣傾力打造“中國碧玉之都”,,連續(xù)舉辦碧玉文化旅游節(jié),,圍繞碧玉奇石開展多種形式的旅游文化活動,碧玉也成為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著力點,。
濃濃的地域氛圍和碧玉細膩瑩潤的品質,,讓劉宏不能自拔,他說:“如果在瑪納斯不經(jīng)營碧玉產(chǎn)業(yè),,就像哈密人不經(jīng)營大棗和甜瓜,、吐魯番人不經(jīng)營葡萄一樣可惜�,!�2007年,,已經(jīng)30出頭的劉宏在餐廳生意紅紅火火的時候關門大吉,開始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碧玉產(chǎn)業(yè)中,。
真正入行后,,劉宏品嘗到了收玉的艱辛。古語說“美玉藏深山”,,為了收到一塊好碧玉籽料,,劉宏往往要深入到人跡罕至的天山坡地和溝壑,或沿著河流上游跋山涉水,,或翻山越嶺挨家挨戶尋訪,。幾年下來,在瑪納斯河沿岸與天山北坡放牧的哈薩克族牧民幾乎都成了劉宏的老熟人和好朋友,,在游牧過程中看到好石頭就拾起來給他打電話,,有的牧民甚至騎著馬下山來找他,請他上山去看石頭。
有一次,,劉宏來到距離縣城80多公里外的一個牧業(yè)村里撿石頭,,他轉遍了所有河溝都沒有收獲,隨身帶的干馕也吃光了,,渴了只能喝點河水,。這時候,一個騎馬放羊的牧民正好路過,,他告訴劉宏牧民木拉提撿到了幾塊好石頭,。劉宏一聽立刻來了精神,他又爬了10多公里山路來到木拉提家,。木拉提的氈房地下堆了大大小小20多塊石頭,,其中一塊略帶紅皮的石頭,讓早已疲憊不堪的劉宏一下興奮起來,。
收玉也是要講緣分的,。劉宏蹲在地下反復撫摸著這塊石頭,越看越喜歡,。這時,,木拉提說話了,他告訴劉宏這塊石頭不單獨賣,,必須要把氈房里堆的所有石頭都收走,,他才會賣這塊碧玉籽料。劉宏反復摩挲著這塊石頭,,怎么也舍不下這塊稀有的紅皮碧玉籽料,。最后,他一咬牙買下了木拉提家總計500多公斤的石頭,,又費盡周折把它們從山里運回縣城,。
2009年,劉宏將這塊紅皮碧玉籽料運到揚州,,根據(jù)這塊玉石的結構,、形狀、玉被設計雕刻成了一件造型生動的《深山會友》,。這件玉雕面世后,,多次獲得新疆各類玉石大賽獎項。一些玉石收藏家也因此慕名而來,,想要出高價收購這件作品,,一時間,這件不足30公斤的碧玉作品,,被炒到了200多萬元,。但劉宏卻說:“我喜歡這塊石頭,,和它有緣,不論錢多錢少,,我都不會賣的�,!�
如今,,劉宏收藏的碧玉原石有幾十噸之多,他所經(jīng)營的“瑪河玉都”已經(jīng)成為一個集碧玉原石收集,、銷售,、設計、雕刻,、批發(fā),、零售為一體的碧玉生產(chǎn)、銷售龍頭企業(yè),,被當?shù)卣椤坝袷c采購單位”,。
2010年,“瑪河玉都”的年銷售額達1600多萬元,,劉宏也被瑪納斯縣所在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授予“青年創(chuàng)業(yè)之星”稱號,,他還成為“自治區(qū)農(nóng)村青年轉移就業(yè)先進個人”。廚師劉宏因石結下的碧玉情緣,,也愈加綿長深厚,,他專門從內地高薪聘請琢玉人才,開始對瑪納斯碧玉進行設計,、研發(fā)和雕刻,,使瑪納斯碧玉的雕刻加工走出新疆,雕刻的題材從傳統(tǒng)走向流行時尚,,走出了創(chuàng)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