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為在民間藝人吳百鎖的家里,,到處掛滿了他制作和收藏的絳州木版年畫。 |
|
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shù)中一筆巨大的遺產(chǎn),,它最清晰地描繪出農(nóng)耕時代人們的精神天地,,最熾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靈向往,最繽紛地表達了那個漫長的歷史時代社會生活的全貌,。
山西絳州木版年畫歷史悠久,,發(fā)端于宋金,興盛于明清,較楊柳青,、朱仙鎮(zhèn),、桃花塢年畫問世均早,最早見于北宋《佛說北斗七星經(jīng)》之雕版插圖,。隨著時代的變遷,,絳州木版年畫逐漸進入了衰落期,原有的作坊均已停產(chǎn)歇業(yè),,老版也散失民間,,這一傳統(tǒng)技藝面臨失傳的局面。
山西新絳縣文化局退休干部吳百鎖看到木版年畫這一歷史文化遺產(chǎn)遭到破壞,,十分心痛,,下決心挽救這一文化瑰寶。他堅持數(shù)十年收集,、整理,、保護老版、老畫稿,、老畫卷,,多次走訪版畫老藝人,學習版畫制作技藝,,致力于保護和搶救絳州木版年畫這一珍貴民間文化遺產(chǎn),。
2007年吳百鎖創(chuàng)建成立了絳州木版年畫研制所,專門從事絳州木版年畫的收集,、整理,、研究、創(chuàng)作工作,。如今,,共收藏各個時期的古版500余塊、老畫600余幅,,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代,,其中有46版、畫被錄入《中國木版年畫集成-絳州卷》一書中,,收藏的最小的絳州木版年畫比拇指還小,,最大的《福祿壽三星》作品長寬近2米。
目前,,絳州木版年畫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正申報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吳百鎖告訴記者,,自己的木版年畫研制所在傳承絳州木版年畫的同時,,已培養(yǎng)了十余名傳承人,,力爭使這一民間奇葩重新煥發(fā)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