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這門學問挺嚇人的,即使是自信滿滿的專業(yè)人士,,面對一堆專業(yè)術語和品鑒要素也會有頭疼的時候,。不過,對于葡萄酒消費者而言卻沒有這些麻煩事兒,,只管開瓶去享受便是,。起碼,看到“blaufrankisch”這個生僻詞的時候也不至于發(fā)怵,,而且很快就會發(fā)現這種葡萄酒嘗起來味道不錯,。 藍法蘭基胥(blaufrankisch)葡萄基本上只在奧地利種植,那里盛產強烈熱情但不失優(yōu)雅,,帶點辛辣又清新襲人的紅葡萄酒,。藍法蘭基胥同樣也在德國種植,在那里它有另外一個名字藍博格(lemberger),,相比之下,,藍法蘭基胥的饒舌似乎更有點兒澳大利亞風情的口音。 就算是5年前,,藍法蘭基胥紅酒在美國也很難找到,,即使好不容易搞到幾瓶,嘗起來也不見得如何,。很多釀酒商只關注產量和酒勁的沖擊力,,卻忽視了葡萄酒的整體平衡。結果釀出來的紅酒自然是一副濃厚橡木桶味道的笨重模樣,,毫無優(yōu)雅可言,。 藍法蘭基胥這種葡萄酒流行起來需要克服額外的困難。首先,,在老舊觀念里,,奧地利更多的是被當做一個白葡萄酒的國度,因而對于這里的紅酒關注就不夠多,。再加上這個難念的名字,,這種酒要獲得人氣就更有難度。 不可否認,,事情總是在發(fā)生變化,。兩年以前我有幸在一次藍法蘭基胥紅酒的品鑒會上嘗到了讓我改觀的好酒——這些酒在葡萄種植之初就被悉心照料,安排在陰涼的環(huán)境中培育,而釀制過程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在,,當我提出要做一次藍法蘭基胥葡萄酒的品鑒會時,很容易地就找出了20瓶待選的紅酒,。 品鑒會的成員和我一樣,,都找出了好幾瓶一嘗傾心的紅酒。它們都帶有煙熏和辛辣的果味,,在口感結構上更勝一籌,加上漣漪陣陣的酸度——整體呈現出豐潤清新,、沁人心脾的感覺,。 我們的最愛中,那些酒體輕盈的藍法蘭基胥紅酒,,展現出與食物的百搭性,,讓我想起灰皮諾輕微的胡椒味道;而濃厚的版本中,,豐富的口感與結構則更接近西拉紅酒,。而那些次優(yōu)秀的紅酒則在酒香中拿分,極度明顯的橡木桶味道是這種葡萄酒的最大特點之一,。 奧地利處于西歐,,那里的氣候條件賦予藍法蘭基胥紅酒獨特的密度。藍法蘭基胥葡萄主要種植在布爾根蘭地區(qū)(Burgenland),,位于奧地利的東部邊疆,,毗鄰匈牙利。布爾根蘭地區(qū)又被分為兩個子產區(qū),,分別為東北面的新錫德爾(Neusiedlersee)和米布爾根蘭(Mittelburgenland)及南部的蘇布爾根蘭(Südburgenland),。此外,維也納南部的卡農圖姆(Carnuntum)地區(qū)也出產這種葡萄,。 受之無愧的第一名藍法蘭基胥紅酒是來自米布爾根蘭地區(qū)的2008 Weninger
Hochacker:這瓶整體優(yōu)雅和諧的紅酒,,帶有明媚而多層次的花果味道,一點辛辣點綴得恰到好處,。21美元的價格同樣也讓它成為此次的性價比之選,。排名第二的2009
Spitzerberg紅酒性價比也與之不相上下,這款紅酒酒體結構輕盈,,是典型的卡農圖姆產區(qū)紅酒,。 第三名紅酒授予新錫德爾出產的2008
Wenzel,辛辣的風格與土壤的礦物味道在口中綿延許久,;第四名的2009 Uwe
Schiefer來自蘇布爾根蘭,,與第三名相比更加豐滿濃厚,卻不顯笨重。 我最喜歡的藍法蘭基胥紅酒釀造商Moric,,是世界級的釀酒明星,,它所釀制的藍法蘭基胥紅酒價格自然要比其他紅酒高出很多。然而,,在我們的盲品過程中,,我卻對標價53美元的2006
Neckenmarkter(Moric出品)感到略微的失望。這款紅酒來自米布爾根蘭,,味道稍微有些復雜過頭,,橡木味也太過強烈,盡管如此,,這款紅酒的整體品質仍然不錯,,被選為第六名。雖然盲品中分數不高,,不過這個牌子仍然相當穩(wěn)定,,就算是自己主持的品酒會不認可這一款,也不會改變我對這家廠牌的肯定,。這次品鑒中我們沒能把Muhr-van
der
Niepoort這家酒商列入名單,,不過我極力向你推薦這個牌子的藍法蘭基胥紅酒,因為它輕盈的酒體不僅能代表自家的招牌風格,,更能代表卡農圖姆產區(qū)的風格,。 不過Moric仍不算此次品鑒活動中最貴的一瓶,2007
Paul Achs
Ungerberg標價86美元,,它就像一顆橡木炸彈一樣從根本上轟炸了我們的味蕾,,盡管如此卻未能入圍前十。我們還發(fā)現了一瓶很有親和力的紅酒2008 Achs
Heideboden,,不管是價格還是不刺激的味道都是入門體驗不錯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