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金融問題,,不可能單單通過央行系統(tǒng)就能解決。正如伯南克所承認的,貨幣政策盡管強大,,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結構性問題,。
 |
作者:(美)本·伯南克 出版:中信出版社 |
始于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似乎已漸行漸遠,。近幾年里,分析此次金融危機的著作出版了不少,,各有角度,,質量也高下不一。這一次,,又有人據(jù)此著文,,作者是已卸任的美聯(lián)儲前主席本·伯南克。在這本名為《金融的本質》的著述中,,伯南克始終圍繞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lián)儲展開敘述與思考,。書的雛形,乃是伯南克2012年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四次講座內容,,主線是從美聯(lián)儲的簡史一路說到應對此次金融危機背后的政策邏輯,。這本書在美國出版后,據(jù)說頗有市場,。這也很正�,!辽俚侥壳盀橹梗是有很多人想知道伯南克究竟會說些什么,。
講座性質的合集,,不同于純學術意味的專門寫作。而本書的整理方式,,也可能會讓人有一種“快餐”之感,。因此,從內容來看,,本書略顯單薄,。盡管如此,《金融的本質》還是值得一讀,。理由簡單:伯南克值得傾聽,,美聯(lián)儲的政策邏輯值得咀嚼。
在出任美聯(lián)儲掌門人之前,,伯南克即已擁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國內曾出版過伯南克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國際經(jīng)驗》和《大蕭條》等著作。這些著作清晰地呈現(xiàn)了伯南克的學術思想脈絡。伯南克就任美聯(lián)儲主席之后,,雖然基本承接了前任的貨幣政策思想和操作思路,,但也有重要分歧。不同于格林斯潘的“含糊”風格,,伯南克主張的是應增加貨幣政策的透明度,,這顯然是多年沉淀下來的學術思考。
伯南克關于大蕭條的研究,,充分顯示了他的學術造詣,。他對大蕭條成因和機制的解釋,一直頗受學術界的重視,。伯南克是如此迷戀對那個特定歷史時代的學術探索,,他曾稱,解釋“大蕭條”是宏觀經(jīng)濟學研究的“圣杯”,。一個曾以研究“大蕭條”而獲得學術名聲的學者,,會如何將自己的學術思考應用于決策實踐中,學界及財經(jīng)決策界內外對此都會非常關注,。當伯南克告別了純粹的學者生涯,,登上美聯(lián)儲主席崗位時,他的世界性的影響力得以建立,。鑒于美國強大的國家地位,,以及美元在整個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霸權地位,無疑,,在國際財經(jīng)界中,,美聯(lián)儲主席一職是最有影響力的職務。也就是說,,伯南克兼具了一流經(jīng)濟學家與最高層級金融決策者的雙重身份,。他的思想和意見,能被廣泛傳播,,著實是在情理之中,。
伯南克先生在四場講座中,,講到了美聯(lián)儲的起源于使命,,以及自“二戰(zhàn)”以來直到此次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前美聯(lián)儲的歷史。無疑,,他是用了最簡潔的辦法,,勾勒了不同階段里的政策框架。倘若是刻意鋪陳開來,,每個階段都可以寫成厚厚的歷史書,,而不會顯得累贅冗長。他的重點當然還在闡述此次金融危機及美聯(lián)儲的應對措施上。在伯南克的眼里,,美聯(lián)儲主要有兩大使命:一是維持金融穩(wěn)定,,保證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轉;二是維持經(jīng)濟穩(wěn)定,。而實現(xiàn)這兩大使命的主要政策工具,,既包括了貨幣政策工具,也包括了最后貸款人工具,。
貨幣政策的主要決策者當然不可能只是泛談理論問題,。回顧剛剛過去的這場金融危機,,很多場景委實驚心動魄,。華爾街那些金融巨頭的迅速倒下,使得“大而不倒”之說成為一句謊言,;針對大型金融機構實施的救助舉措,,則在美國國內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辯。也不必回避,,在特定的時間里,,對于危機的某種恐慌性情緒曾有蔓延。由金融危機引發(fā)的對于世界經(jīng)濟的深刻擔憂,,則成為國際財經(jīng)界這些年里的重要議題,。
美聯(lián)儲的政策選擇大家早已熟知,一方面,,向金融體系迅速注入大量資金,;另一方面,則對某些大型金融機構實施救助,,以避免其倒閉造成更大的恐慌,。在用盡了傳統(tǒng)的貨幣政策之后,美聯(lián)儲還實施了量化寬松政策,。那么,,在這些政策選擇的背后,伯南克,,或者說美聯(lián)儲的核心決策層究竟是如何考慮的呢,?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伯南克在想什么,,他個人的思考與最終的決策之間,,究竟有多大的距離,這是世人一直想探個究竟的,。
伯南克們所做的選擇確實并不容易,。很多事情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比如,對于那些出現(xiàn)的大金融機構,,到底是救還是不救,?如果救,這些機構原本應該付出慘重的代價,,實際卻未付出,,這對其他企業(yè)來說不公平;倘若不救,,一批大型金融機構的倒逼,,將會產(chǎn)生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威脅整個美國金融體系,。透過本書,,世人得以一窺決策者內心的糾結,特別是在面臨重大抉擇時那種不得不為的矛盾心態(tài),。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出現(xiàn)重大問題的金融機構中,得到的待遇也不盡相同,。雷曼兄弟,,最終以破產(chǎn)收場。對這些金融機構施以援助或任其倒閉的界限在哪里,?美聯(lián)儲的相關抉擇是隨機而行,,抑或有一套明晰的行事規(guī)則?伯南克對此有較為完整的交代,。品味在那種特定情境下美聯(lián)儲的選擇,,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央銀行的角色,不無益處,。
只是在《金融的本質》不長的篇幅里,,伯南克顯然不可能詳盡地講述這些背后的東西。事實上,,前任美聯(lián)儲主席的身份決定了他不可能將所有幕后的秘辛一一呈現(xiàn)給公眾,。大體而言,伯南克對于如何撲滅金融危機之火,,闡述得比較清晰,。除了談及美聯(lián)儲的作為之外,他也提及美聯(lián)儲與其他國家機構,,以及國際機構之間的合作,。經(jīng)濟,、金融問題,,不可能單單通過央行系統(tǒng)就能解決,。正如伯南克所承認的,貨幣政策盡管強大,,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結構性問題。
在我看來,,伯南克與青年學子的很多對話,,也給本書增加了亮點。那些思維活躍的青年人的提問,,常常一針見血,、直抵本質。問倒伯南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諸多關于金融危機及后金融危機時期的美聯(lián)儲政策邏輯的追問,,確實會給人有不少啟發(fā)。在那些腦力的激蕩背后,,讀者自可享受思維的樂趣,。
當然,任何的政策與作為都會遭遇批評,,伯南克掌門的美聯(lián)儲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xiàn),,也不例外。從人的本性來說,,伯南克在書中所言,,定然會從維護個人形象與美聯(lián)儲形象的角度出發(fā)。這需要閱讀者自己的判斷——哪些是誠懇之語,,哪些又是辯護之詞,。另外,伯南克對金融危機的思考,,也僅僅停留于經(jīng)濟,、金融層面,而沒有像某些觀察者那樣,,從人性危機角度來對金融危機做更本質的思考,。或許,,這不能說是本書的不足,,但的確是丟掉了一個重要的視角——誰說美聯(lián)儲主席就非得只能就事論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