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關于美國開國,、立憲時期的記述,,有很多都是夸大其辭甚至憑空捏造的部分。這種夸大和捏造可能出于某種所謂的善意,旨在顯示憲政和小政府政體的先驗正確性。還有很多人通過北美殖民地獨立、美國開國的結果,,倒推出共和必定戰(zhàn)勝君主統(tǒng)治、更先進的民主體制替代混合型的落后民主體制的結論,。
真實的歷史并不是這么回事,。在軍事史專家詹姆斯·M·莫里斯在其所著的《美國軍隊及其戰(zhàn)爭》等許多史著中,我們可以看到,,北美殖民地民兵(大陸軍)之所以得以戰(zhàn)勝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跟后者軍事指揮中的優(yōu)柔寡斷以及其他幾項偶然因素有關。
北美殖民地民兵(大陸軍)在戰(zhàn)場上獲得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當時的財政危機和債務危機,。戰(zhàn)后,各殖民地仍然擔心出現(xiàn)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為了避免再現(xiàn)英王式的高壓統(tǒng)治,,極力限制新生的美國聯(lián)邦政府擁有的貨幣發(fā)行、征稅,、發(fā)債等權力,。這一限制引發(fā)了美國立國后的首次重大政治分裂,聯(lián)邦政府舉債也遇到極大難題,。1812年,,不堪英國在大西洋和西部邊疆的一再襲擾,美國政府對英宣戰(zhàn),,仍然無法說服各州代表在舉債問題上采取配合,。這場戰(zhàn)爭進展到第三年,英軍攻下了華盛頓,,縱火焚燒了國會山,、財政部大樓和白宮,。
“火燒白宮”就此成為美國歷史上具有國恥紀念意義的事件,。這一事件不僅是政治、軍事性的,,而且也可以理解為財政教訓,。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曾指出,聯(lián)邦政府在確有需要的時候才會舉債借款,,并有能力償還且不損害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將債務降低至一個相對于經濟規(guī)模而言合理的水平,。
整整兩百年前的歷史教訓,,如今似乎不為人知。近年來,,美國陷入政府開支和社會福利成本不斷攀升,、減稅力度卻同步加強的政策困境,加上各州,、縣基礎設施欠賬,,債務危機已經面臨爆棚壓力。盡管如此,,債務問題,、減稅問題在美國國內特別是政界仍舊被用作黨派攻訐的話題,茶黨,、共和黨人士將美國面臨債務危機的原因描繪為民主黨政府推行的金融,、實業(yè)救市政策而帶來的貨幣增發(fā),閉口不談軍務開支,、醫(yī)療保健成本等社會福利成本,,仍在堅持已被經濟現(xiàn)實所證偽的“減稅并大力縮減公共開支將促進長期經濟繁榮、稅收增收”的觀點主張,。這些主張確實很好的迎合了大量美國民眾的樸素認知,,人們并不清楚自己是社會退休福利、醫(yī)保,、失業(yè)保險福利的受益者(美國媒體歷次調查中,,許多享受過多項公共福利的美國公民堅稱從未受惠)。
實際上,,無論是共和黨及相關的茶黨政客,,還是民主黨政治精英,都很清楚,,美國的各方面公共開支都很難縮減,,并且為了提振經濟發(fā)展、重整制造業(yè)活力,、擴大就業(yè),,還需加大許多方面的政府投入;但“減稅”在美國的公共輿論中已經成為關系到政治正確的敏感命題,。擺在面前的問題似乎成了一個死結:無法節(jié)流,,開源甚難;如若只打濫發(fā)貨幣的主意,,也不是長久之計,。看上去,,美國的債務危機,、貨幣危機沒有可解的辦法,。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教授西蒙·約翰遜和康涅狄格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郭庾信合著的《火燒白宮:美債,從哪里來,,往何處去》一書,,將美國當前的財政、債務,、貨幣三元危機,,形象的比擬為又一次的“火燒白宮”。這本書開篇即回顧了1812年戰(zhàn)爭以及此后200年來,,美國貨幣,、財政、債務問題的演化發(fā)展情況,。
二戰(zhàn)結束之前,,美國已掌控了世界經濟霸權,并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奠定了貨幣霸權,。西蒙·約翰遜和郭庾信指出,,二戰(zhàn)結束后至1950年代,美國政府推行的是負責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而此后從肯尼迪政府開始,,“預算平衡”原則被事實上摒棄,美國政府因籌建社會福利網而大量增加了財政支出,;再后來,,里根政府開始推行大幅度的減稅計劃,卻因選票政治的需要,,維持了社會福利支出,,還擴大了軍費開銷。盡管老布什和克林頓兩屆政府通過增稅和縮小開支,,努力削減了既有赤字,,還形成了財政盈余。但2001年起履職的小布什,,再度重演了里根政府的單向減稅計劃,,任內還發(fā)起了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待到他兩屆總統(tǒng)任期即將結束時,,留給了美國人高昂的債務負擔,。
《火燒白宮:美債,從哪里來,,往何處去》書中敘述提到,,不惟共和黨和茶黨政客,,大部分美國人其實不僅僅反對削減社會保障和醫(yī)療保險開支,,也反對縮減國防,、本土安全、扶貧項目,、教育,、農民補貼甚至藝術和科學方面的開支,只贊同對外援助項目應受到削減,。但人們又一廂情愿的要求政府公共開支要得到控制,,由此為繼續(xù)深化減稅鋪平道路。西蒙·約翰遜和郭庾信指出,,這樣的訴求更多的源于誤解,、偏見和有關方面的誤導。他們以美國二戰(zhàn)后各時期經濟發(fā)展狀況的具體數(shù)據為依據,,批駁了減稅更有利于長期經濟發(fā)展,、政府公共開支沒有必要性、美國過度征稅,、稅收總是降低經濟增長并且制造失業(yè)等頗為流行的謬誤觀點,。
這本書提出的政策建議,包括美國停止延續(xù)即將到期的多項減稅政策,、延續(xù)社會保障計劃并適當增加受益者的繳費分擔責任,、縮減美國國防開支特別是對外駐軍預算、征收碳稅,、限制金融機構發(fā)展規(guī)模并調高金融交易稅等一攬子計劃,。客觀而言,,這些政策建議在當前的美國政治環(huán)境中,,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足夠的政治支持和公眾輿論支持,但財政,、債務,、貨幣三元危機的壓力在一天天累積加大,某種意義上講,,美國政界已很難找到解決危機的其他可行方案,,要想避免“火燒白宮”的真實再度上演,以上“相對最不壞”的一組建議很可能將在未來被納入決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