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本書所收錄的故事,曾在《投資家》雜志的一個欄目上連載,,12個人,,正好滿一年的刊期。
一本投資類的雜志,,專辟一塊欄目用于百年前的“非虛構寫作”,,起初只是為了調(diào)劑閱讀。現(xiàn)在要把它們單獨抽出來結集出版了,,再重新審視,,視角便有了很大的不同,。
生于一百多年前的這12個人,基于不同的機緣和抱負而走上了商賈之路,。他們之中,,有進城農(nóng)民,也有洋商買辦,;有下海官員,,也有創(chuàng)業(yè)的海歸�,;钴S于今天商界的各色人等,,那時候基本上也都包括了。
重讀的時候常常被一種淡淡的悲情所感染,,我情不自禁地注意到這些人的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雖然各自煊赫一時,、聲動一方,但就其直接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而言,,鮮有延續(xù)至今日者,。說到這里,似乎就有點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所謂“一部失敗的總記錄”的味道了,。關于這一點,,雖然教科書早有明確的論斷,但在明確而簡單的標準答案之外,,似乎還有許多值得“思古”之“幽情”,。
兩千多年的封建史,商人從來沒有什么地位,。即使是《萬歷十五年》這樣的“失敗的總記錄”,,其中也沒記商人什么事。好像對于這個群體而言,,失敗是前定的宿命,,無關乎一個時代的格局。譬如傳說中的巨商沈萬三,,破家之時,,正當萬歷祖先開國之際。翻開那時的史書,,滿篇都是朱元璋成功的記錄,。
歷史的糾纏之處,越是幽暗斑駁,,越須仔細著眼,。
二
在大學讀新聞系的時候,最初的幾堂課里,,我就懵懵懂懂地聽老師講過那個倫敦交易所交易員的故事,。他雇快船從前線帶來戰(zhàn)報,,比別人早一天得知拿破侖戰(zhàn)敗的消息。這個時間差給了他操縱市場的機會,,整個倫敦傾家蕩產(chǎn),,只有他成了一代巨富。
這是教授們的保留曲目,,其功能是向新生們灌輸職業(yè)榮譽感:我們的作用很關鍵,!
最近幾年宋鴻兵的書熱賣,不期然地我又讀到了教授們給我講的那個故事,,當然情節(jié)詳盡了許多,,而且我也終于記住了那個交易員的名字:內(nèi)森?羅斯柴爾德。
不討論“貨幣戰(zhàn)爭”或者“陰謀論”,。我感興趣的其實是我的老師們當時沒有講完的故事的另一部分:內(nèi)森之后,,羅斯柴爾德家族福澤綿長、榮耀至今,,并在西方現(xiàn)代國家形態(tài)的演進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之前我閱讀磨鐵的成名巨制——《明朝那些事兒》時,,有一個細節(jié)一直縈繞不去,。作者講到明朝的滅亡,說那并非由于帝國的貧敝,,而只是財政的破產(chǎn),。簡單地說,皇帝的現(xiàn)金流斷了,。這與以往史家議論王朝更替之際的著眼點頗有不同,,直到讀了羅斯柴爾德的故事,我才豁然開朗,。
其實東西方的古代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帝國的興勃亡忽,大抵類似,。甚至對于商人的歧視也是如出一轍,。如明太祖規(guī)定“四民”的服色,生意人再有錢也不能僭越于官紳,;而大約同期,,西方也有貴族不同商人下棋的“雅尚”,因為后者可能會贏,。
明亡清興,,我們又經(jīng)歷了一輪充滿苦難和辛酸的王朝更替;而拿破侖則成了西方最后一個古代意義上興亡大戲中的皇帝,。內(nèi)森之后,,西方展開了現(xiàn)代國家的歷史,,“每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背后都有銀行家的影子”——如果不糾纏操作層面的具體細節(jié)與動機,從“大歷史”的角度看,,我們大概還得承認:商業(yè)其實是一種不錯的治理手段,。
三
最近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中國古代所謂“四民”——士、農(nóng),、工,、商,只有商人一直沒有“優(yōu)則仕”的機會,。
普通商人的地位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有所改變,。當時政府明確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于是才有了縮手縮腳的個體戶,,有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承包商,。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了商人的價值,最后興起一股全民經(jīng)商的浪潮,。
商事越百年,,百年傷舊事。
閱讀這些商人的故事,,是否也能給我們不勝今昔的感覺呢,?
一百年后,一定還會有人寫今天的故事,,只是不知到時會寫些什么,,又做何感懷。
這其實可以成為我們今天就開始閱讀的依據(jù),。
(《全球商業(yè)經(jīng)典》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