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涉足股市的中國人之一,,縱橫股壇超過二十年,,好歹也是江湖上成名的人物,但憑眼光選股投資,,
至今我仍是幾乎“股盲”的水平,。
這話說出來,,必定令大家感覺匪夷所思,屬天大的笑話,。
遺憾的是,,這不是笑話。職業(yè)投資生涯中,,多次拍腦袋決策而虧損幾千萬或少賺幾個億,,即使對半職業(yè)從事脫口秀搞笑的我來說,也笑不出來,。
人生買的第一只股票,,是80
年代末,我剛做股票分析員的時候,,結果這只股票顆粒無收,。當時初入行,對股市一知半解,,我的股票分析基本就是拼湊抄襲他人的研究報告,,盈利預測則是把他人的預測進行加權平均,我給客戶的投資建議不是客戶常見的買,,或者賣,,而是走著瞧,或者你自己看著辦,。這第一只股票是因為我開會時聽到老板談起,,就趕緊溜出來投入了幾萬元港幣,等著第一次的好運(Beginner’s
Luck),。結果股價上下波動了半個月,,公司就停牌了,折騰幾年后,,公司竟然被摘牌(Delisting)了,。其實摘牌時,我是可以拿著股票去換回幾千元現(xiàn)金的,,但我選擇了拒絕,,我寧愿保留這些變成廢紙的股票,作為我一生炒股的警示,。
可惜的是,,這些至今還保存在我家中的警示股票在人性貪婪、恐懼,、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心存僥幸的特點之下,,并未能阻止我繼續(xù)在股市中犯錯,,并且屢屢重復地犯錯??
2000
年初,,高科技泡沫席卷全球,狂熱浮躁的浪潮中,,能冷眼旁觀,、坐懷不亂的人不多。我跟風投入25 萬美金買入一只納斯達克的股票,,結果可想而知,,2010
年埋單離場拿回不足200 美金。
2001 年,,高科技泡沫破滅,,轟動一時的香港電訊盈科(8.HK)從高峰期的28港元跌到4
港元,跌幅如此之大,,我感覺抄底的時機到了,。當時沒認真去研究公司和行業(yè)前景,但我堅信一點:
電訊盈科主席,、富二代李澤楷為了自己及整個首富家族的聲譽,,一定會讓公司東山再起,再造輝煌,。于是我腦袋一拍,,投入800萬港元,從4 港元一直買到2
港元,,買到后來見其“跌跌不休”而不敢再買,。結果幾年后這股票被5 股合并成1 股,合并之后至今的股價尚不到4 元,,換算起來,,我投入的800
萬港元目前市值不足200 萬港元。
2002
年,,我以專家身份在鳳凰衛(wèi)視擔任財經評論員,,某天某散戶以崇拜的心情和我聊股票,其間聊到中移動(941.HK),,我隨口說句聯(lián)通(762.HK)
更便宜,。沒料到,,在這散戶眼中,,我的話就是金科玉律、發(fā)財寶典,,他一轉身就投入幾十萬買入聯(lián)通,。隨后聯(lián)通一直下跌,幾十萬港幣在我眼中不算什么,,但對他可是大半生積蓄啊,。從此我一見到他,,就無比的尷尬、自責和后悔,。盡管他嘴上不說什么,,但我能強烈感覺到他那發(fā)自心底的哀怨、憂愁以及對我所謂財經專家身份的徹底鄙視,。后來我想方設法幫他在別的場合賺回了幾十萬,,才了結我心中那份歉疚和難堪。但從此任何人和我聊股票,,我都支吾以對,,顧左右而言他。
2009
年,,金融海嘯后的股市出現(xiàn)報復性反彈,,我持有的一只股票從0.60 港元升到1.20 港元,漲幅一倍,,我覺得挺滿意,,全數拋出2 000
萬股。但隨后這股票一直高歌猛進,,最高漲到近10
元港幣??
夢幻般的輸錢記錄,,真金白銀的血淋淋教訓,遠非股市交學費那么輕松,,也更非運氣不佳那么簡單,。重復連串的投資失利,其實源自于性格中的弱點,,昭示了結局的必然,。
我理工科出身,不喜歡鉆研,、深入,、嚴謹、苦讀,、刨根問底,、廣泛論證。我擅長捕捉機會,、見風使舵,、投機取巧、不勞而獲,。命運陰差陽錯卻又恰到好處地讓我進入金融行業(yè),,沒有讓我成為一名工程師或研究員,由此極大地改變和成就了我的人生,但性格中的惰性和賭性又注定了我在股市里會有必然的挫敗,。
我從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者。我平常講得最多的幾個字是“無所謂”,,我發(fā)出的最多決策指令是“Let’s
take the
chance”(讓我們賭一把),。
遺憾的是,在股票市場里,,讓你輕松賺錢的機會并不多,。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草率投資,,心存僥幸的結果往往都是一念之差,一失足成千古恨,。張承良博士和我好幾次一同接受媒體采訪,,每次張博士都會贊美我給予他充分的自由度,從不給他壓力,,從不干涉他的投資決策,。其實我真正的優(yōu)點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弱點,然后讓張博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
張博士的體內流淌著一名優(yōu)秀基金經理的血液,,多年來他都能在股市堅守原則,寧缺不濫,、腳踏實地,、刻苦鉆研、心無旁騖,、獨立決斷,。
張博士是公司全體同事公認的最隨和的工作伙伴,這不僅體現(xiàn)在他和同事間的融洽關系上,,每年年終分獎金時,,他總是堅持要少拿一些,我卻要屢屢說服他多拿一些
——
金錢是人品最好的試金石,。但他的為人隨和與他對投資的原則堅守形成強烈的反差,,本書中大量篇幅介紹了他的投資哲學、投資準則以及他投資決策前一定要做足的幾項功夫,,缺一不可,。很多時候,即使我們公司內部聊到股市上的一些傳聞,,秘聞和投資機會,,他也不為所動,一定要自己做足詳盡的調研才決定行動方案,。
張博士是我們公司最勤奮的員工,,毫無例外每天都是他最后離開公司。我們公司的理念是“不忙,、賺大錢,、開心”。從第一點來看,,他就違背了我們的理念,。但實情是他真是太喜歡、太熱愛和太享受股票研究和投資了,。不像我們這些做投資銀行的,,各自都有五花八門、五光十色的興趣愛好,,股票投資既是張博士的工作,,更是他的興趣和酷愛,他窮一生精力流連其中,、樂此不疲,、飄飄欲仙。
張博士是我們這群人中賭性最少的專業(yè)人士,。他不輕率,、不拍腦袋、不相信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他相信成功的投資必定建立在對經濟大勢,、對行業(yè)、對公司業(yè)務,、對管理層能力等等因素的充分研究和透徹了解之上,。作為一家以內地專才為主力的投資銀行,我們公司的企業(yè)文化具有強烈的內地風格:
上班看報紙,、玩計算機游戲,、中午睡午覺、下午在公司里打牌,,司空見慣,。經常打牌缺人時,張博士都會被我們強拉上牌桌,,但牌友從他那抓牌的發(fā)抖的手就能感覺到他不享受賭,、更不擅長賭,結果他成為輸牌最多,、鉆桌子也最多的人,,這使他本來就不太挺直的后背更加前俯,外形上更加缺乏明星基金經理的風范。
但外形上明星味的欠缺并不妨礙他的睿智華�,;鹉昴甓汲蔀榛鹬兄餍�,。基金每年都大幅跑贏大市,,2009
年的整體表現(xiàn)在所有中國對沖基金中排名第一,,投資組合中的多只股票都升幅數倍——這絕非運氣、機會使然,,而是性格造就,,是張博士長期鉆研、琢磨,、苦讀和修煉后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因為股票投資是他一生專注的心頭之愛,。
說到專注,讓我想起1994
年的某天,。當天我約了下午兩點和他見面,,結果到他辦公室之后,等到三點他都沒回來,,原來他外出開會,,專注于了解客戶情況而完全把和我見面的事給忘了。這個會本來應該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見面,,但他完全沒有出現(xiàn),,這在我的職業(yè)生涯中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等到我們再接觸真正第一次見面時,,已經是十年之后的2004
年,,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加盟我創(chuàng)立不久的公司。然后我們一起創(chuàng)業(yè),、打拼,、奮斗、折騰,、同進退,、共患難,成為互相鼓勵,、互相支持的最好的合作伙伴,。此刻,趁他第一本專著隆重上市的時候,,我重提17
年前的一件舊事,,讓他終于發(fā)現(xiàn),原來他心目中形象高大的伯樂,,其實是一個對多年前一件小事還念念不忘,、耿耿于懷的小人,。
(睿智金融集團有限公司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