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9日)是我國重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一周年的結點日,。這幾天,紙媒和網(wǎng)站上關于這項改革的反思和總結琳瑯滿目,。筆者認為,,有些總結有點走偏了,其中,,把匯改和通脹的關系描述得太過親密,,結果是給匯改這項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改革增加了太多的壓力,不僅使匯改本身無法承受,,客觀上也會擾亂外匯市場預期,,進而增加改革的難度。
去年6月19日,,央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這就是所謂的重啟匯改,,就是把因為金融危機而中斷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重新?lián)炱饋�,。這一年時間里,人民幣幣值一路向上,,對美元中間價已經(jīng)累計上漲了5%多一點,,遠超過當時市場預測的3%。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最新的報價是17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4716,,再創(chuàng)匯改重啟以來新高,。總體來說,,一年來的匯改還算順利,,人民幣正以漸進的方式向合理幣值移動。
但匯改一年間,,特別是今年這半年,,正趕上國內(nèi)通脹高企,保增長和治通脹形成兩難,,宏觀調控舉步維艱,。在各種辦法一起上的情況下,用人民幣升值來治理通脹的說法便應運而生,,而且甚囂塵上,。對此,筆者不以為然,。
事實上,,人民幣升值對國內(nèi)通脹的抑制作用,到目前為止并無有說服力的證據(jù),,或者說雖然沒有起到壞的作用,,也沒起到預期的好的作用。應當承認,,我國距離真正的市場經(jīng)濟還有一段距離,,宏觀政策的傳導過程還不那么暢通,雖然從道理上說升值有利于緩解輸入性通脹壓力,,但因我國對于國際大宗商品的需求剛性和進口大戶國有企業(yè)的財務軟約束,,人民幣升值形成的價格優(yōu)勢并沒有被國內(nèi)企業(yè)有效地吸收。同時由于漸進升值,,反而刺激了熱錢流入,,增大通脹的壓力。從一年來人民幣走勢圖和國內(nèi)通脹走勢圖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來,,兩者是你上升你的,,我上升我的,,其因果關系并沒有很多專家說的那么親密。
且不說匯率并不是貨幣政策工具,,也不提人民幣匯率本就不是市場機制形成的,,即使暫且將人民幣升值正式作為抑制通脹的工具,那么就會給國際國內(nèi)投資者一個清晰的信號:人民幣在通脹式微之前注定要大幅升值,。這樣一來,,強化了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使人民幣雙邊波動更加困難,,等于給國際投機機構一個定心丸:想辦法進來吧,,保你只賺不賠。無疑,,這會擾亂人民幣匯率市場,,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制造困難。
按照央行的說法,,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為適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內(nèi)在要求,。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應有利于緩解對外貿(mào)易不平衡,、擴大內(nèi)需以及提升企業(yè)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因此,,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是我國戰(zhàn)略層次的大事,,關系到我國經(jīng)濟的轉型,而讓它參與的卻是抑制通脹這樣的戰(zhàn)術性問題,。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應該是讓目前不理想的經(jīng)濟現(xiàn)狀盡量不要干擾到人民幣的匯改,,不能有“病急亂投醫(yī)”的投機心理。如果將人民幣匯改綁在治理通脹的戰(zhàn)車上,,最后通脹沒治理好,,還有可能打亂匯改的步伐。想“甘蔗兩頭甜”,,那是有一定困難的,。
實際上,我們應該做的是接下來的匯改進程不給宏觀調控添亂,。比如,,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區(qū)間等措施,應當注意到不對目前的通脹起到順周期的作用即可,。這就關系到另一個問題,,即改革的時機選擇和次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