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重機副總又落馬 國企體制問題再暴露
中航重機發(fā)布公告稱,,公司近日接到上級紀檢部門通知,,決定對公司副總經理吳浩采取“兩規(guī)”措施。公司已對相關工作做了安排,,目前生產經營正常,。公開數據顯示,吳浩,,1965年5月生,,四川人。1987年8月參加工作,,曾任3007廠二分廠副廠長,、技術處處長,貴州安大航空鍛造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中航重機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2010年10月8日,,任中航重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年報顯示,,2013年吳浩稅前薪酬為63萬元,。
一個年富力強、技術和經營經驗豐富的國企高管,,再度落馬,。這一陣,國企甚至央企高管一再傳出落馬甚至“窩案”的消息,,令人深感震驚和無奈,。其實,私人企業(yè)也有各種丑聞出現,,但是不會有“貪污”這個罪名,,因為企業(yè)是自己的,用不著貪污,;股權是自己的,,用不著多吃多占。從賬面上看,,稅前63萬的年薪,,已經相當不錯,,但人是貪婪的動物,幾十萬年薪和動輒上百億的財富相比,,實在微不足道,。在巨大的誘惑面前,能夠堅持潔身自好實屬不易,�,;蛘哒f,如果體制上的弊端不除,,大面積腐敗依然還會出現,。
萬科合伙人大增持 體制創(chuàng)新又走一大步
據萬科A公告,事業(yè)合伙人盈安合伙斥資約5.21億元再次增持萬科A股,,目前盈安合伙持股比例已達1.34%,,躍升為萬科第二大股東。至此,,盈安合伙四次增持累計投入資金約12.45億元,。盈安合伙表示,將繼續(xù)增持萬科,。據了解,,萬科事業(yè)合伙人團隊最終計劃持有萬科10%的股份。萬科總股本為110億股,,按照此前股價8.4元測算,,所需金額高達92.4億元。這也就意味著,,除了目前增持股份外,,盈安合伙尚需近80億元的資金。
合伙人制度是市場經濟中常常使用的經濟制度,。它的優(yōu)點是,,最大限度地調動事業(yè)參與者的積極性,“老板”意識增強,,戰(zhàn)略性投資眼光和長期性發(fā)展視野亦會強化,。在人們對房地產業(yè)發(fā)展是否到了敏感期而難以定論的關鍵時刻,萬科并沒有局限于自身發(fā)展和行業(yè)困境疑云,,反而大踏步地邁開體制創(chuàng)新步伐,。有人說,企業(yè)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就看主要領導者的思想能否走在時代前列,,而管理策略、市場定位,、營銷手段等等,,只是一般性技術問題,。這話有一定道理。萬科合伙人制度的大力推行,,現在還不好做是與非的結論,,但是“大”了之后如何持續(xù)做“強”,確實需要理念創(chuàng)新,,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
切斷權力利益關系 退休官員獨董多離任
據報道,上市公司川投能源根據中組部新規(guī)要求,,獨立董事鄒廣嚴已書面申請辭職,。四川省人民政府官網顯示,鄒廣嚴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等職,。中石油此前公告,,證監(jiān)會原主席劉鴻儒、國稅總局原副局長崔俊慧和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yè)局原局長李勇武三位前官員,,已不在本屆董事會候選人中,。據不完全統(tǒng)計,近期共有200多家上市公司獨董離任,,省部級“官員獨董”連連去職,,兼職官員最短任期僅9天。然而仍有跡象表明,,本應代表中小股民的獨立董事作用難以發(fā)揮,,增強獨董的獨立性任重道遠。
獨立董事制度于2001年被引入中國上市公司,,本來是想作為制衡高管損害股東利益的利器,,一度被寄望甚高。然而時隔13年,,“政商旋轉”、“一人多職”及“董而不獨”現象卻頻頻受到質疑,。說到底,,還是利益關系在影響獨董的遴選,影響獨董發(fā)揮“正能量”,。值得警惕的是,,大量退休高官擁有廣泛的政壇人脈,擁有千絲萬縷的權力余蔭,,把權力帶入上市公司是大量高官退而不休的基礎�,,F在,中央果斷切斷權力與商業(yè)利益的聯(lián)系,,獨立董事回歸本來面目大有希望,。
伊利市值大暴跌 消息擺烏龍誰之過
在光大證券唱空,、有媒體傳聞旗下4家工廠“落榜”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等利空消息打擊下,3日伊利股份低開低走,,收盤放量暴跌7.75%,。盤后交易公開數據顯示,機構成為伊利股份的出貨主力,。經過暴跌后,,14.8億融資盤悉數被套。然而,,事情來得有點不明不白,。針對相關媒體報導,伊利股份發(fā)布澄清公告,。伊利股份稱,,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公布了符合《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的82家生產企業(yè)名單,。公司所有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工廠全部第一批通過新細則審核,,獲得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證。
伊利股份還稱,,媒體報道中提到的4家工廠不在公司提交的生產許可審查名單中,,因為它們不需要申請獲得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證。
上市公司真的很脆弱,。沒有弄清事實真相,,僅憑“大概其”的猜想,就想象伊利生產廠家不過關,,于是股價大跌,,等到伊利有所反應,市值已經損失的慘不忍睹,。這事應該怨誰,?媒體報道不嚴謹肯定有責任,企業(yè)反應較慢也難辭其咎,。更重要的是,,投資者對市場和上市公司缺乏基本的信任,一有風吹草動,,便拋盤走人,,甚至來不及思考該不該割肉。這樣一個缺乏基本信任的市場,,容易出現失去理性的舉動,,容易產生多輸、共輸的局面,。重建市場的信任感,,重建上市公司的信任感,,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