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興南鑼戲 |
千百年來,,書法,、美術、剪紙,、戲劇,、曲藝,、特色草編,、武術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都得以在海興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嘉慶初年,,山西,、陜西的梆子戲傳入海興,,使海興戲劇又有了長足發(fā)展,,極具海興一帶特色的西路梆子應運而生了。這一全新劇種秉承了山陜梆子高亢,、激昂的唱腔特點,,又吸收當?shù)孛窀璧囊魳吩兀谌胪褶D,、平和的柔美情趣,,剛柔并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河北梆子的雛形,。2010年,海興縣的“西路梆子”,,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tǒng)戲劇項目類別,。
“滄州獅子震東海,南鑼戲曲壓太行”,。海興南鑼,,以其獨特的風格躋身于戲劇舞臺,并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鑼是海興土生土長的劇種,,元明時為時尚小令中的《打棗干》,明清時演變?yōu)榇底鄻纺翔屒�,,清康熙年間(1662—1722)發(fā)展為南鑼秧歌,,清光緒三十年(1904)形成南鑼秧歌戲,,民國三十五年(1946)搬上鄉(xiāng)村舞臺,南鑼劇種正式形成,。
海興南鑼的主要藝術特點是融戲曲,、舞蹈、雜技于一爐,,具有河北吹歌風韻,,適于表現(xiàn)生動活潑、詼諧風趣,、載歌載舞的喜劇,。海興南鑼誕生后,活動范圍擴大到津南魯北等地,,歷史上對南鑼劇種的發(fā)展影響較大者有呂三元,、劉玉田、劉德純,、丁寶江等人,。該劇的傳統(tǒng)劇目有幾十出,最具代表性的有《頂磚》,、《顛鸞鳳》,、《雙拐》、《雙燈記》,、《雙插花》等,。1979年,海興縣民間藝人對南鑼戲進行挖掘整理,,對該劇的傳統(tǒng)代表劇目《頂燈》等進行大膽改編的同時,,又創(chuàng)作了現(xiàn)代南鑼戲《豆腐王》。
歷經160多年的滄桑變化,,一項從清朝皇宮流傳到海興縣趙毛陶鎮(zhèn)的手工技藝盒子燈,,一直都在民間手手相傳地傳承著。從1980年起,,盒子燈在中斷了25年的制作和燃放后,,終于再放光芒。2011年,,作為一項民間瀕臨失傳,、亟待保護和傳承的手工技藝,它正式被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本稿件由本報記者徐殿龍組稿,,由海興縣委宣傳部周金良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