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業(yè)內人士曾透露,,在中國醫(yī)療器械領域,,通過購買國外樣機進行破解之后改頭換面一番推出自主產品,,這是行業(yè)內“公開的秘密”,,并美其名曰“逆向研發(fā)”
因涉嫌新產品人工耳蝸研發(fā)造假,,海南海藥以跌停迎來了新年第一個交易日,。
據央視報道,,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遭實名舉報涉嫌“克隆”國外樣機人工耳蝸并獲國家專利巨額經費,,此人工耳蝸正是海南海藥控股子公司上海力聲特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力聲特”)與王正敏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合作研發(fā)上市的,。
昨日(2日),,記者聯系上舉報人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醫(yī)生王宇澄,他堅稱:“我有證據表明,,王正敏的57篇學術論文是造假的,,包括其博士學位也是假的�,!倍緢笥浾咦蛉赵噲D聯系范寶華和沈義虎未果,。
據王宇澄透露,這兩個人是人工耳蝸技術化和產業(yè)化的主要參與者,,他們之所以也對媒體坦陳造假行為,,是因為“最后他們在人工耳蝸的技術轉讓中鬧崩了,他們曾經公開大吵,,不歡而散”,。
“由醫(yī)院知識產權轉讓給海藥力聲特公司,技術轉讓費是300萬,,這300萬給了醫(yī)院,,醫(yī)院又把其中150萬作為科技獎勵給了我們團隊。5個是主要的人員,,另外次要的人員也給了,,我印象中不少于8~10人都分到了科技獎勵�,!蓖跽粼菏孔蛉杖缡歉嬖V記者,。
關于他是否與上海力聲特有股權關系的質疑,王正敏則稱:“我個人在力聲特是沒有股份的,,作為國家的科技人員和院士,,是不參與營利性的項目的。專利賣給力聲特,,不兼海南海藥的任何職務,,他們也不給我一分錢,�,!蓖跽舯硎�,。
人工耳蝸“真與假”
人工耳蝸又名“電子耳蝸”,其體積雖然纖小,,卻包含著極其復雜的電子線路和語言處理器,、植入電極和語言(數字)編碼器等元件。因是替代人耳功能的電子裝置,,它可以幫助患有重度,、極重度耳聾的成人和兒童恢復或提供聽的感覺。
作為一種幫助聽障人士的醫(yī)療器械,,這一市場主要被澳大利亞Cochlear(最早研制生產人工耳蝸),、美國Advanced
Bionics和奧地利MED-EL這3家公司的產品所占有。
作為中國最早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醫(yī)生之一,,王正敏最早提出了研發(fā)中國的人工耳蝸,。據他介紹,其所做的主要技術是在原理上人工拼接方面的科技成果,,還不是一個成熟的產品,,然后把這個科研成果轉讓給了上海力聲特�,!皬脑砩系某晒Φ介_發(fā)上的成功,,這是兩個不同的過程。我只完成了前面的過程,,后面的過程由力聲特公司,,也就是海南海藥控股公司去做這個工作�,!�
王宇澄正是王正敏“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科研項目研發(fā)團隊成員之一,,參與了該項目前期的臨床工程部分,如活體耳蝸的解構,�,!巴跽艉苡薪湫模@個項目研發(fā)的每個階段他都用不同的人,。所以后期的技術化階段,,我沒有參與�,!�
王宇澄有些氣憤地告訴記者,,在與本報記者的通話中,王宇澄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學術打假者的形象,,并稱自己不是為了利益,,至于外界為什么會那么關注人工耳蝸,,他也沒有想到。
實際上,,有業(yè)內人士曾透露,,在中國醫(yī)療器械領域,通過購買國外樣機進行破解之后改頭換面一番推出自主產品,,這是行業(yè)內“公開的秘密”,,并美其名曰“逆向研發(fā)”。
“范寶華說我們自己有35%技術的設想,,不是國外的設想,。(也就是說,35%是我們自己研發(fā)的核心技術),,我們有一定的專利,。范寶華的講話基本上是符合的�,!蓖跽舯硎�,。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對此表示,當今這個世界,,如果一個產品做出來都是獨家專利的話,,這太不可能了。洋人的發(fā)音與中國的四個聲是完全不一樣的,,考慮中國的特點,,能讓這個聲調的差別突出出來,這就是一個進步,。
企業(yè)醫(yī)院利益鏈
些外,,關于人工耳蝸是否“騙取”科研經費也是此次風波的又一焦點。
王正敏對此表示,,是他的兩個學生申請了2000多萬的科研經費,,要用三年的時間對人工耳蝸再升級,而這些與王正敏沒有任何關系,�,!拔覀儓箜椖康臅r候不是報人工耳蝸項目,報的是臨床醫(yī)學中心,,所以我們不去過問經費,。另外也向工業(yè)基金會申請,拿到幾十萬塊的經費,。我們研究的經費錢很少的,。”他介紹。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我國人工耳蝸市場潛力巨大,。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聾殘人約有2780萬人,,重聾患者739萬人,。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力聲特于2004年6月14日經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普陀分局核準成立,,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其中深圳市南方同正投資有限公司以貨幣資金出資720萬元,代素榮以貨幣資金出資150萬元,,樓欣以貨幣資金出資100萬元,李翔宇以貨幣資金出資30萬元,。
2011年8月,,海南海藥通過定增募資1.67億元進一步增持上海力聲特股權至91.17%,同時擬投資新建人工耳蝸廠房和配套工程等,,預計項目達產后可年產10000套人工耳蝸,,預計于去年12月31日完工。
上海力聲特與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的技術轉讓合同約定自合同轉讓技術的產品正式銷售之日起5年內,,按產品利潤的 1/4
給予轉讓方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提成,,但最低提成比例不低于銷售額的5%(銷售額按產品出廠價計算),最高提成比例不高于銷售額的8%,;自合同轉讓技術的產品正式銷售之日起5~15年內,,按銷售額的5%給予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提成。
雙方還約定,,上海力聲特如果將該技術轉讓給其他方或者將公司控股權轉讓給其他方,,需要先征求轉讓方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意見。
不過,,盡管是市場上第一個國產產品,,上海力聲特的人工耳蝸卻還沒打開市場。2013年半年報顯示,,海南海藥人工耳蝸業(yè)務營收334萬元,,毛利率
62.56%,營收同比下滑 52.64%,。而2012年報表顯示,,這一年上市后人工耳蝸營收1013萬元,營業(yè)成本398萬元,,意味著毛利率約為61%,。
昨日,廣東武警醫(yī)院耳鼻喉研究所副主任醫(yī)師梁國祥告訴記者,目前人工耳蝸國產產品都“還不算十分成熟,,處于起步階段”,。
“人工耳蝸首先生產技術要求高,其次后續(xù)配套也很重要,,人工耳蝸不是裝上去就可以了,,還要經過語言訓練來配合等,后續(xù)還有很多要跟進,,要有專門的訓練師等,,不是隨便可以做到的�,!�
梁國祥表示,,現在來說澳大利亞產品總體質量最高,“貴的可以達到24個極,、價格要30多萬,。”他表示,,如果人工耳蝸發(fā)生漏電會引起疼痛,,漏電屬于技術不過關的表現。
記者了解得知,,目前中國的人工耳蝸市場七八成依然被進口產品所占據,,但本土企業(yè)也在力圖改變這一格局,從CFDA的官方數據庫來看,,國內涉及人工耳蝸植入產品生產的包括上海力聲特與杭州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力聲特的人工耳蝸植入體在2011年3月獲準生產,后者在2013年7月23日才獲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