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起,繼江蘇,、四川,、重慶3省市試點之后,央行個人信用報告網上查詢服務試點擴至9省份,,增加北京,、山東、遼寧、湖南,、廣西,、廣東6個試點省份。 個人信用報告開通網上查詢服務,,其意義值得肯定,。不過,信用信息查詢平臺在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引發(fā)對公民信息泄露的擔憂,。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平臺設計十分注重安全性,,采取了嚴格身份驗證、內外網物理隔離等多種技術手段,。但是,,單純的技防并不能讓公眾放心,再嚴密的措施都需要人來操控,,也就難以避免人為因素從中作亂,。 為規(guī)范信用的收集和披露,美國相繼出臺了《公平信用報告法》,、《隱私法》,、《信息自由法》、《信用修復機構法》等十多部相關法律,。相比之下,,我國個人信用安全保護的法律體系有待完善,今年3月剛剛施行的《征信業(yè)管理條例》,,也只是籠統(tǒng)地提到,,違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什么情形才構成犯罪,并沒有具體說明,。 同時,,個人信用的異議權、糾錯權和司法救濟權也應得到法律保障,。 首先,,應改變征信機構閉門采集的方式,,個人信用記錄輸入征信平臺之前,,應通過書面等形式,告知當事人,提供異議和申辯的機會,,減少錯誤幾率,。 其次,應通過立法確立公民的“信用權”,,對信用利益進行直接保護,。根據規(guī)定,公眾認為征信機構提供的信用報告信息有誤,,在提出異議得不到滿意解決時,,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不過,,我國法律并未明確“信用權”,,地方司法實踐中往往只能以侵害名譽權受理。但名譽權并不能完全涵蓋侵害信用利益的各種情況,,比如不包括明確的財產性,。 此外,應提高銀行違規(guī)查詢的違法成本,。去年,,民生銀行南京分行等兩家銀行,未經授權查詢個人信息,,被處以2萬元罰款,。應該看到,《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中“1萬元—3萬元”的處罰,,以及對當事人的民事賠償缺失,,不足以對違規(guī)查詢構成威懾,有必要提高違規(guī)查詢個人信用的違法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