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路抬閣也稱抬閣戲,,是以古典戲劇為原本,,由數(shù)名兒童扮演古裝戲劇人物立在四方形閣子上,由人抬著行走的一種固定人物表演,。
扮演者各飾某一傳統(tǒng)戲曲中的角色,,根據(jù)劇情,,組成一個個精彩的造型,,固定在抬閣的鐵柱和支架上,。抬閣造型有3層或5層不等,高達3至5米,,由4人或8人扛著游動,。閣體外面按劇情需要彩飾成亭臺樓閣、石橋彩虹,、山川、漁船,、云端或花卉等,,雖層層疊疊卻渾然一體。各層閣體上均有柔性支柱,,巧妙地隱立于閣體彩物間,,扮演各種戲劇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懸空于這些支柱上,,彩服則巧妙地將支柱遮掩起來,。常見的抬閣戲曲人物造型有《白蛇傳》里的“水漫金山寺”,,《西游記》里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還有“桃園三結義”,、“打漁殺家”等,。
甲路抬閣常常是一連出動七、八座,,長達百余米,。每逢節(jié)日,一座座抬閣魚貫而行,,走村過市,,經(jīng)過各家門口、店鋪前都要燃放鞭炮,,以求來年平安吉祥,。每座抬閣前邊都是鼓樂開路,鑼鈸斷后,。抬閣造型優(yōu)美,、畫面壯觀,加上鑼鼓相伴,,十分氣派,,一直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抬閣活動曾是迎神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宗族之間相互炫耀門第的手段,,所以一般都由族中有經(jīng)驗的長者主持其事。近代以來,,隨著宗族勢力的衰敗,,大規(guī)模的抬閣巡游活動已經(jīng)很少見,幾乎到了湮沒的地步,,亟待保護和傳承,。
2010年,“婺源抬閣”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