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無論是世界經(jīng)濟還是中國經(jīng)濟幾乎都是靠增量來刺激增長,但事實證明,,由于大量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增量對于存量的調(diào)整沒有太大效果,反而因為過度刺激帶來了一系列風險隱患和政策后遺癥,。 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新一屆政府將未來政策重心指向“存量”。當前中國存量資產(chǎn)并不少,,但期限錯配,、結構錯配和方向錯配導致了大量不良資產(chǎn)、閑置資產(chǎn)和沉淀資產(chǎn),,這是中國經(jīng)濟低效率,、金融低效率以及財政金融高風險的重要原因。 盤活存量的根本在于“存量改革”,。不改革,,現(xiàn)有的存量格局不可能打破,存量資產(chǎn)也不可能盤活。改革不能“零打碎敲”,,必須抓住“牛鼻子”,,做到綱舉目張,才能有的放矢,,根本解決中國經(jīng)濟的系統(tǒng)性問題,,真正讓存量釋放出增長效率和活力。 筆者認為,,推動分權式改革是盤活兩個存量的綱,,即通過推進財政分權來盤活財政存量,通過金融分權(利率市場化改革)來盤活貨幣存量,。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財政體制變遷歷程,,地方財政收支經(jīng)歷了由“盈余剪刀”向“赤字剪刀”的轉變。1994年財政體制改革以來,,地方財政收入在全國財政收入中的占比從1993年的78%下降到2011年的52.1%,,而地方財政支出的占比則從1993年的72%上升到2011年的84.8%,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倒掛”比較嚴重,。特別是在“GDP至上”與過度競爭背景下,,地方政府紛紛尋找其他財源以彌補收支失衡,于是,,“土地財政”成為地方財政的普遍模式,,“軟預算約束”問題日益嚴重。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有投資饑渴癥的地方政府通過表外貸款,、銀行間債務融資等形式與其對接,大量資金流向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chǎn)貸款,。一方面,導致包括政府,、企業(yè)以及金融機構在內(nèi)的所有部門負債率大幅上升,,資產(chǎn)負債表明顯惡化。截至2012年底,,審計署所審計的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余額38475.81億元,,比2010年增長12.94%,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大量增量資金投向投資驅(qū)動型領域,造成結構性產(chǎn)能過剩,,也導致投資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大幅降低以及財政資源的錯配,。 可見,,必須從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入手化解潛在風險。決策者下一步應以推動“分權式改革”為綱,,重新調(diào)整中央和地方財力事權分配,,逐漸改變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為主體、以土地儲備作為抵押支持,、以銀行信貸作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地方政府融資模式,,開辟新的財源來取代“土地財政”。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解決中國式財政分權體制(縱向競爭)和地方競爭體制(橫向競爭)雙重背景所導致的存量資產(chǎn)配置扭曲和效率低下的深層次問題,。 同樣,盤活貨幣存量的本質(zhì)也在于改變金融資源錯配的局面,,進而提高金融支持實體經(jīng)濟的效率,,而這也是一個“金融分權”的過程。在這個問題上,,利率市場化無疑是方向和突破口,。 不過,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絕不僅僅是放開利率管制那么簡單,。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政府對金融資源的過度壟斷,改變政府隱性的擔保制度,,這將有望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的“二元金融結構”,。 歸根結底,要想真正盤活兩個存量,,除了市場化導向下的財政金融分權式改革,,別無選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