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快速發(fā)展,。數據顯示,,2012年銀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規(guī)模流量將不低于20萬億元。記者采訪發(fā)現,,作為我國居民重要的投資渠道,,銀行理財產品在信息披露、運作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客戶風險意識不足,,“剛性兌付”困境或向銀行業(yè)延伸,。相關部門亟需加強監(jiān)管,防范風險,。
快速發(fā)展難掩多重問題
近年來,,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快速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數據顯示,,2011年共有94家商業(yè)銀行發(fā)售了20270款理財產品,,募集資金規(guī)模流量不低于16萬億元;2012年前三季度已累計發(fā)售23858款,保守估計全年募集資金規(guī)模流量不低于20萬億元,。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快速發(fā)展的銀行理財產品存在諸多問題。
“口頭承諾”成風,,刻意隱藏風險,。記者暗訪發(fā)現,很多銀行的理財經理會對客戶作出“雖然協議上寫的是有風險,,但是這么多年從來沒有低于預期收益率”之類的表述,,并以銀行信譽做出口頭擔保。許多理財產品只靠銀行員工“口頭推廣”,,紙質的宣傳材料上只是注明產品名稱,、起息日、期限,、年化收益率等基本信息,,毫無風險提示。如果客戶確定購買,,再讓客戶看產品協議,,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往往流于形式。
理財資金投向不清晰,,員工專業(yè)性仍有欠缺,。當記者詢問理財資金的投向時,銀行員工往往做出“債券”“貨幣市場”等模糊的表述,,并不能做出明確的答復,。招商銀行客戶經理張先生表示,他們只負責理財產品的銷售,,對于產品投向和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問題并不了解,。業(yè)內人士透露,一些規(guī)模較小的銀行,,銷售理財產品的員工并未接受專業(yè)培訓,,相關知識十分薄弱,,甚至一些銀行網點的保安也會參與理財產品的銷售。
實際收益頻頻縮水,。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陳穎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銀行都會制造理財產品一出來就被搶購一空的氛圍,鼓勵客戶提前搶購,。其實真實的收益率與理財產品起息日的設置有很大關系:購買后到起息這段時間,,是按活期存款計息的,越早提前購買,,平均下來的收益率就會越低,。
潛在風險堪憂
數據顯示,2012年前11個月,,披露到期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絕大部分達到了預期收益率。從數據來看,,理財產品收益率尚不存在大規(guī)模惡化的跡象,。但接受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銀行理財產品仍存在諸多潛在風險,。
信息不透明,。銀率網數據顯示,2012年11月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共計2283款,,其中僅有1262款產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認為,按照目前的規(guī)定,,銀行有義務向投資人披露真實的投資收益狀況。大量的銀行理財產品并未公開公布到期收益率,,其真實的經營狀況或被隱瞞,。
“資金池”運作方式將風險推后,或致風險集中爆發(fā),。普益財富研究員方瑞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通常采取“資金池”投資管理模式,將多款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匯集成一個大池子,,對大池子進行統(tǒng)一管理,,并通過產品循環(huán)發(fā)行以力保大池子資金的穩(wěn)定性,一旦某個時點上產品新發(fā)量無法彌補到期量就有可能形成資金缺口,。
客戶盲目信任或帶來“剛性兌付”困境,。采訪中,很多客戶對理財產品資金的投向既不了解,,也不關心,,把銀行理財產品當做活期存款,。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孫建華認為,銀行理財產品的大量發(fā)行,,是建立在居民對銀行高度信任的基礎上的,。這意味著即使銀行未有明顯過失,理財產品協議上也表明了風險,,一旦出現大額虧損,,客戶仍會找銀行“索賠”�,!奥曌u風險”的巨大壓力或把銀行帶入“剛性兌付”的困境,。
應多措并舉促其健康發(fā)展
有關專家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體量龐大,、表內表外轉換靈活,,已成為影響我國金融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應該多措并舉,,促進銀行理財產品健康發(fā)展,。
相關部門應提高監(jiān)管能力。專家認為,,我國監(jiān)管部門對銀行表外業(yè)務監(jiān)管相對薄弱,。隨著信托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快速發(fā)展,,銀行與其業(yè)務交叉越來越多。銀行理財資金以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為通道進行變相信貸投放的現象越來越多,,金融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金融形勢的快速變化,,亟需監(jiān)管部門提高監(jiān)管能力,,加強信息共享。
加強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李永壯認為,,高收益必然對應高風險,通過報表,、官網等途徑實時披露,,使銀行理財產品信息公開化、透明化,,有助于投資者了解銀行理財產品的真實狀況,,培養(yǎng)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同時,,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應做到�,?顚S�,,賬戶獨立,以避免出現系統(tǒng)性風險,。
及時破除“剛性兌付”困局,。陳穎認為,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應對風險進行詳細提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通過相關宣傳,,加強客戶的風險意識,,才能從根源上杜絕“剛性兌付”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