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新年來臨之際,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應減少對國外信用評級機構的“依賴”,,國內大型金融機構應加強內部評級的研究,,更多“作出自己的判斷,、避免盲目跟風”。周小川說,,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壟斷性較強,,前瞻性不足。一旦某公司出現問題,,就大幅調低其評級,,在問題發(fā)生之前,沒有前瞻性的判斷,,放大了評估對象的好壞,,加重了事態(tài)的發(fā)展。這種“順周期”操作,,導致形勢好時“捧到天上”,,形勢壞時“落井下石”,加大了金融市場的波動,。
有不少網民贊同周行長的觀點,,并認為此時表態(tài)恰逢其時。也有網民提醒說,,不能將評級機構的評級當作宏調手段,。網民認為,減少對國際評級機構的依賴,,根本出路是發(fā)展自己的評級機構,。
周行長表態(tài)恰逢其時
不少網民認為行長此番表態(tài)將國外評級機構的本質剖析得比較透徹。
網民“山水居室”說,,看到周行長的觀點,,感覺言之有理。微博主“郭朝飛”也說,,周小川的發(fā)言還是比較務實的,。
署名“余豐慧”的博客文章說,周小川行長提出應減少對信用評級機構依賴的呼吁恰逢其時,,也非常必要,。從2008年金融危機到正在發(fā)酵的歐債危機,金融機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一個顯著特點是,,惠譽、標普和穆迪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對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超前預測和預警幾乎沒有,,更談不上預防和避免危機的發(fā)生。他們主要的“功勞”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眼看著危機發(fā)生不可避免了,,就降低危機震源國家以及機構,、企業(yè)的信用評級,促使危機盡快爆發(fā),。另一方面是危機發(fā)生后,,國際評級機構開始“順勢而為”,頻頻降低危機震源區(qū)國家,、金融機構的信用等級,,使得危機持續(xù)發(fā)酵,向縱深發(fā)展,。
博主“summerxia”說,,在全球各個國家和經濟共同體出謀劃策、拯救本國和地區(qū)經濟時,,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不斷發(fā)聲,,調低相關國家和經濟體的信用評級,這讓全球對未來的預期變得很差,,加劇了經濟惡化的情勢,。同時,評級機構的評判標準也不是很透明,,因為評判的結果還可以調整,。就是這樣的評級機構讓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不已。
評級機構不是宏調工具
不過,,也有網民對周小川的言論有不同解讀,。有人認為,評級的核心在“公正客觀”,,它不是調控手段,,不能要求其“逆周期”;而評級導致市場行動一致,、加大波動,,則是“權威性”的副作用,難以消除,。
微博主“謝文”說,,“他把評級機構當作政府宏觀調控的工具了�,!倍u級機構應該保持應有的客觀,、中立。
微博主“央府鐵嘴小兵”說,,“不是維護世界經濟穩(wěn)定,,也不是替某個出問題的公司兜著包著”,。評級機構的主要任務是向信息使用者傳遞對使用者有幫助的客觀信息。
微博主“花超_Daniel”還說,,不是依賴的問題,,而是國際公認的問題。三大評級機構已經壟斷了全球的信用評級,。
減少依賴必須發(fā)展自己的評級機構
博主“余豐慧”說,,減少對國際評級機構的依賴,根本出路是盡快發(fā)展自己的評級機構,,并且這種評級機構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認知度,,能被世界各個經濟金融主體市場廣泛接受。但要真正培養(yǎng)出國際知名評級機構,,政府必須給其創(chuàng)造寬松的市場成長環(huán)境,,防止行政干預左右評級結果,確保評級機構的獨立性,、公正性,,使其憑借實力自由成長。
新浪博主說,,一方面,,我們確實需要支持本土評級機構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本土評級機構真正走向世界仍需要時間。
“余豐慧”說,,減少對國外信用評級機構的依賴,,道路是非常漫長的。比如,,中國國家信用,、企業(yè)在海外發(fā)行債券、上市,、融資等信用行為,,仍然離不開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世界各個市場已經約定俗成地將三大評級機構評級結果作為發(fā)生信用關系的主要參考依據,。目前,,如果沒有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和國際投行的包裝,就不可能在紐約,、倫敦,、香港等市場上融資等。這是中國無法左右的,,也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