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今年下半年以來,,曾經風生水起的網絡團購幾乎集體“失色”。據(jù)《全國團購網站普查數(shù)據(jù)公報》顯示,,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國范圍內已有1483家團購網站在激烈的競爭中關閉、退出團購市場,,其中僅10月關閉的團購網站數(shù)量就高達456家,。來勢洶洶的“寒潮”讓網絡團購再次受到各方關注。時下,,網絡團購已成了不少汕頭市民的消費方式之一,。面對團購網站的“蕭瑟寒冬”,消費者們也有話要說——
超低價拋出團購“餡餅”
在某團購網站,,記者看到,,除了一些小商品團購外,特色的連鎖餐廳,、時尚餐館以及量販KTV占了半壁江山,,餐飲種類十分豐富,自助火鍋,、川菜,、農家菜,、快餐、茶餐,、k歌套餐,,可謂應有盡有。汕頭某家牛肉火鍋店就在窩窩團上推出了僅需66元即可品嘗原價158元的雙人牛肉火鍋套餐,,包括手拍生丸8粒,,牛肉、肥牛,、牛肚各一盤,,牛仔T骨煲、配菜湯底各一份,,烤蝦6只等,。由于團購餐飲的價格要比正常消費價低很多,有時甚至還不到原價的40%,,所以吸引了眾多消費者購買,。 時下熱衷團購餐飲的消費者以時尚的年輕人或白領群為主。在銀行工作的陳女士告訴記者,,她和同事們的午餐基本都是團購解決,,幾個人輪流上網參團,輪流做東,,價格低廉的團購為她們提供了遍嘗美食的好機會,。在廣告公司從事設計工作的林先生也認為,團購網站的餐飲便宜得驚人,,不少都在五折左右,,卻是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團購也有美麗“陷阱”
然而,,許多市民在體驗網絡團購后發(fā)現(xiàn),,低價的誘惑并不完全是“餡餅”,還有許多“陷阱”,,如貨不對板,、服務質量縮水、服務無法兌現(xiàn)等,。據(jù)業(yè)內人士介紹,,許多團購的商家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優(yōu)惠幅度,卻打著團購的“噱頭”引誘消費,。 在記者采訪的十多位有數(shù)次團購經驗的網友中,,曾經買到過假貨或次品的就有5位。今年3月,市民肖小姐在一家網站團購了歐萊雅的一款保濕乳液,。產品一打開就有股刺鼻的味道,,塑料瓶上的logo一摸就掉,一眼就能看出是假貨,。 “被團購忽悠了,。”在事業(yè)單位工作的鄭小姐今年5月份在本市一團購網站上團了一套菌類野雞火鍋兩人套餐,,團購信息顯示“原價76元,,團購價29元”,但要“消費時提前一天電話預約”,。等要消費的時候,,鄭小姐打電話去預約,網站上給出了一個固定電話和一個手機號碼全都無人接聽,,一連幾天撥打全都如此,。鄭小姐告訴記者,打電話將問題反映給團購網站也沒有得到解決,。由于怕麻煩,,鄭小姐只好自認倒霉。 “如有疑問請撥打咨詢電話”,,“商家保留最終解釋權”,,這兩句樣板話應該是消費者在遇到問題時聽得最多的答案。許多團購網站因規(guī)模及資源的局限性,,一旦發(fā)生消費糾紛后,,由于團購網與商戶之間的職責不明,,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售后問題,,導致雙方互踢皮球的現(xiàn)象,進而損害到消費者權益,。
“寒冬”或“催熟”網絡團購市場
正是基于當前網絡團購“餡餅”與“陷阱”并存的實際,,不少消費者和業(yè)內人士都認為,當前團購網站遭遇“寒冬”,,迫使其不得不進行新一輪“洗牌”,,這對于消費者來說可能是一大利好。一方面,,“洗牌”使網絡團購市場更為成熟理性,,“存活”下來的大型團購網站更加注重商品品質、物流配送和過期退款等環(huán)節(jié),,進入了比拼服務的階段,。另一方面,許多團購網站開始嘗試新的轉型,向本地生活信息服務商城的轉變,,提供的商品不再有時間和數(shù)量的限制,,最終得益的不但是規(guī)范經營的團購網站,還有熱衷團購的廣大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