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光山 佛光山是中外聞名的佛教勝地,,有“南臺佛都”之號,其寺廟建筑宏偉,,并設立佛教大學,,以推廣佛法。佛光山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創(chuàng)辦人星云法師為提倡“人間佛教”之道,,一磚一瓦建立起佛光山,。 佛光山由五座小山所組成,包括:(一)第一座山是東山,,此山建設包括地藏殿,、大佛城、大智殿,、男眾學部,。(二)第二座山供信徒朝山禮佛,包括有放生池,、不二門,、凈土洞窟、朝山會館及大雄寶殿,。(三)第三座山內容包括有寶橋,、大悲殿、東方佛教學院,、“中國佛教學院”女眾學部,。(四)第四座山是福慧家園與信眾教育園區(qū),。(五)第五座山是峨嵋金頂──普賢殿,、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 它形如蓮花瓣狀,,在設計上,仿效大陸四大名山而建,,同時搜集參照了世界各國佛教圣地建筑精華融合建造而成的,。在意義功能設計的構想上,是期能將抽象之佛法,,以具體,、巧妙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地址:高雄市大樹區(qū)興田里興田路153號 2,、法鼓山 法鼓山是由東初老人創(chuàng)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發(fā)展而來。農禪寺籌建于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于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東初老人致力于推動臺灣佛教文化,、培養(yǎng)佛教人才,每年并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圣嚴法師承東初老人之遺志,,于1977年老人圓寂后接掌佛門事務,。1989年購地創(chuàng)建法鼓山,為第一任方丈住持,。2006年9月2日由果東法師接任第二任方丈住持,。 經過多年努力與經營,法鼓山第一期工程于2001年正式落成啟用,,并將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陸續(xù)遷入,一步步將構筑中的佛教教育園區(qū)具體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qū)鐘樓落成時,,法師們的撞鐘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qū),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鐘樓上立有“法華鐘”,,為法鼓山之鎮(zhèn)山物。 法華鐘是用青銅鑄造而成,,重25噸,、高4.5
米、直徑2.6 米,,最厚的地方為29.6
厘米,,鐘型為唐式。2004年5月委由日本“老子株式會社”鑄造,,直到2005年11月完成,。“法華鐘”其特別之處,,在鐘的內外鐘面上鑄刻有《妙法蓮華經》一部,,共六萬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寶塔雙佛并坐圖”一幅,。 地址:臺北縣金山鄉(xiāng)三界村 3、中臺禪寺 1987年,,上惟下覺大和尚應大眾之請,,辟建靈泉寺,開山以來,,隨著皈依的弟子人數(shù)驟增,,原有空間已不敷使用。上惟下覺大和尚便創(chuàng)建中臺禪寺,。中臺禪寺自1992年起開始籌建,,至2001年9月正式落成啟用。 中臺禪寺建筑融合藝術,、文化,、科學及弘法功能,,充分展現(xiàn)佛法五化內涵。剛一落成,,即榮獲2002年“第二十三屆臺灣建筑獎”,、“第二十屆國際燈光設計卓越獎”殊榮,廣受世人矚目,,也為二十一世紀宗教建筑寫下輝煌新頁,。 中臺禪寺建筑遠望恰似一位修行人澄心靜坐于群山之中,散發(fā)著包容大千的磅礡氣象,。主體建筑以石材為主,,象征修行的堅固和永恒不變。由側面看主體建筑,,彷佛是一位在青山中禪坐的行者,,正面外觀則像蓄勢待發(fā)的噴射機,象征禪宗“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無上心法,,設計兼具時代開創(chuàng)新意與綿長的禪宗古意。 地址:南投縣埔里鎮(zhèn)中臺路二號 4,、慈濟靜思精舍 這里不是風景點,所以沒有路標指引,只要沿著9號省道來到花蓮縣新城鄉(xiāng)康樂村,一棟灰瓦白墻
的樸素建筑,就座落在佳民“國小”旁,。 整座精舍像是小型的日式庭園,充滿平和與寧靜,穿過入口處青綠秀氣的楓林小徑,
呼吸著桂花和含笑甜雅的香氣走到精舍前,樸素而莊嚴的建筑和園內的松樹,草地十分相稱,靜穆中透露出雅致。 靜思精舍是佛教慈濟功德會所在地,,三十年前證嚴法師帶著出家或俗家弟子,,立下悲愿,以慈善,、醫(yī)療,、教育、文化為四大志業(yè),,經過三十年的努力,,終于實現(xiàn)理想,創(chuàng)建慈濟醫(yī)院,、慈濟醫(yī)學院,、慈濟護專是其中比較醒目的里程碑,靜思精舍幾乎每天都有慕名者參訪,。 地址:花蓮縣新城鄉(xiāng)康樂村 5,、臺中大甲鎮(zhèn)瀾宮 相傳清雍正8年,福建湄州人林永興到臺謀生,,定居大甲,,并將帶來的湄州
媽祖供奉于自家廳堂,,當?shù)氐拈}省移民紛紛前往參拜,,遂有建廟之議,,而廟宇于清雍正10年完成。 鎮(zhèn)瀾宮建廟已有200多年歷史,,因信徒眾多,、香火旺盛,廟體一再整修重建,,呈現(xiàn)出今昔交錯,、華麗與古樸雜揉的瑰麗面貌,被認為是現(xiàn)代人花大錢蓋大廟的典范,。 廟內有多件古物流傳至今,,例如乾隆時期的“護國庇民”、“佑濟昭靈”古匾,,光緒帝賜的“與天同功”古匾,,以及“誠求立應”、“慈光普照”,、“功恭功一”等,,都是自清朝保留至今的古物。 今天的大甲鎮(zhèn)瀾宮,,在工藝匠師長年雕琢下,,呈現(xiàn)繁復輝煌的廟貌。廟前龍柱為精細渾厚的石刻鏤雕,,屋頂布滿五顏六色的人物,、花鳥、走獸剪黏,,詹下大片雕飾按金,,正殿神龕周遭更是富麗,層層迭飾,,金碧輝煌,,散發(fā)出華麗不俗的莊嚴氣象。 每年農歷三月,,鎮(zhèn)瀾宮的媽祖必到嘉義新港奉天宮進香,,各地的信徒不分男女老少組成聲勢浩大的進香團,進行為期8天7夜的徒步參拜,,這也就是著名的“大甲媽祖繞境進香”,。 地址:臺中市大甲區(qū)順天路158號 6、云林北港朝天宮 北港朝天宮為云林最著名的廟宇,,也是臺灣媽祖的總廟,。北港朝天宮舊稱天妃廟或天后宮,為了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才改名為朝天宮,。清康熙年間,,臨濟宗禪師樹壁奉湄洲祖廟媽祖神像到臺,登陸笨港北岸,,經街民議留以供膜拜,,遂于康熙39年(1700年)于現(xiàn)址建廟奉祀。 前殿為歇山重檐式建筑,,中央是“三川門”,,兩邊各為“龍”、“虎”門,,屋頂上方布滿交趾陶剪粘,。第二進正殿為三重硬山式建筑,供祀天上圣母,、鎮(zhèn)殿媽,、湄洲媽祖等30尊媽祖神像。第三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左右分別祀奉文昌帝君及三宮大帝,,中門有石鼓,左右二門各設石枕,。第四落,,圣父母祀中室,開出堂于左,,南華閣左右,,武城閣則為朝天宮南管樂社所在。 每年從農歷正月起到3月23日媽祖誕辰這段期間,,全臺灣各地的善男信女紛紛涌入,,只見整日香火繚繞、鑼鼓喧天,,熱鬧不絕,。 地址:云林縣北港鎮(zhèn)中山路178號 7、臺南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為主祀媽祖的道教廟宇,。該廟宇前身本為明朝朱術桂所居住的寧靖王府邸,,1683年,臺灣進入清治時期,,才將該府邸改建為天后宮,。經過幾次整修,現(xiàn)今廟宇的樣貌主要沿襲自1821年的大整修之后,。 大天后宮為臺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因為年代久遠,,無論是外觀與內部所陳列的古跡,當相當獨具特色,。 在外觀方面,,擁有四進,寬達三開面的大天后宮共約略有拜殿,、觀音殿、三寶殿及頭門,、正殿,、后殿、三川門與步廊等部分,。其中,,拜殿拜殿采用十架卷棚棟架大木結構,為現(xiàn)存臺灣廟宇中,,獨一無二,,觀音殿供奉觀音為寧靖王生前所祭祀,年代久遠,。而三寶殿本為清朝官員祭祀時的所使用的更衣亭,,19世紀中期,才改為三寶殿現(xiàn)狀,。除了這些特色外,,正殿后殿或三川門的古老龍柱或閩南式屋脊與屋檐也相當古典美觀。 在內部陳列古跡方面,,大天后宮也擁有許多匾額與碑紀碑文等,。一般廟宇門上皆繪有門神,而大天后宮為了顯示天后的尊貴,,不繪門神,,改以門釘替代來裝飾。大天后宮由于地位崇高,,所以歷代名人所貢獻的匾額不勝枚舉,,尤其歷代帝王御筆親題的匾額,其中以康熙御匾“輝煌海澨”,、雍正的“神昭海表”,、乾隆的“佑濟昭靈”、嘉慶的“海國安瀾”,、道光的“恬波宣惠”,、咸豐的“德侔厚載”以及光緒欽賜御匾“與天同功”等,最具有歷史價值,。 拜殿左右兩邊的墻上分別嵌有兩塊古石碑,,其中施瑯于康熙24年(公元1685年)所立的“平臺紀略碑”是現(xiàn)在臺灣所保存的最早清碑,書寫攻臺之經過、安撫民心及善后處理的方法,。 地址:臺南市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8,、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是臺灣地區(qū)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宮,最遲在1604年前即已立廟,。原稱“娘媽宮”或“媽祖宮”,,澎湖馬公市舊稱即由此而來。 天后宮在清代時期為單進兩落三開間格局,,1923年重建后的格局,,即為現(xiàn)今所見之廟觀。廟內細膩的木雕及屋梁上的彩繪都是藝術珍品,,梁柱斗拱,、石鼓雕琢、壁墻浮雕及殿內門扇窗欞等,,都呈現(xiàn)古樸而精細的面貌�,,F(xiàn)為臺灣一級古跡,是澎湖之寶,。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正義街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