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6月8日刊發(fā)《金智科技涉嫌制造重組把戲》,,引起資本市場廣泛反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反映,在公布重大利好的前一天,,公司股價強勢漲停,,金智科技涉嫌內幕交易的情形并不是首次發(fā)生;更有甚者,,其高管還曾低價“對敲”操作,,把戲可謂多多。
業(yè)內人士指出,,重組暗箱操作的現象,,在資本市場已不鮮見。還中小股東最起碼的知情權,,是維護證券市場“三公原則”,、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首要條件。
提前漲停有“前科”
一個內幕交易的魅影,,在一年前就曾蒞臨過金智科技,。
2010年5月27日,和此次重組事件如出一轍,,也是在公告“利好”的前一天,,金智科技的股價放量漲停了。
2010年5月28日,金智科技公告稱,,董事會同意收購南京金智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蘇東大金智建筑智能化系統(tǒng)工程有限公司1625萬元股權,,占注冊資本的52%,每1元股權對應的轉讓價格為1.8元,,受讓價合計2925萬元,。
有媒體當即查閱該公司的交易公開數據,發(fā)現金智科技所在地南京的券商營業(yè)部便提前買入了該股,,其中華泰聯合南京戶部街營業(yè)部前一日買入了753.49萬元,。
當時,正值有關內幕交易新立案追訴標準公布不久,,這被指為“頂風作案”,;有媒體進而指出:買入金智科技的資金是否涉嫌內幕交易,又是誰泄露了消息,,相信只有監(jiān)管部門才能給出答案,。
當地一位資深財經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去年5月份開始,,他們就對金智科技保持高度關注,。“在我們的‘誠信檔案’里,,有金智科技重重的‘不良’記錄,。”
高管瘋狂減持背后
金智科技2006年12月8日在中小板掛牌上市,,高管持股承諾三年禁售期,。
金智科技高管在限售股解禁的第10個交易日開始減持。那是一場全體高管人人參與,,進而由管理層設立的控股公司南京金智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公司接續(xù)減持的大戲,。數名高管減持比例占各自持股的20%以上,部分高管一次性減持比例觸及25%的上限,,少數高管還利用跨年度的條件繼續(xù)減持。
有媒體統(tǒng)計,,從2009年12月22日到2010年2月10日,,金智科技的高管們總共減持627.93萬股,套現近1.12億元,。
令市場關注的是,,以管理層為主的發(fā)起人股東頻頻以跌停價附近甩賣公司股票的同時,有人卻在神秘接盤,。經查證,,接盤者中就有兩位新加盟公司的高管。即便是變相的“股權激勵”,這也涉嫌內部對敲和利益輸送,,受傷害的還是二級市場的普通投資人,。
有投資者指出,高管大舉減持本無可厚非,,但此類公司的減持動向卻值得特別關注,。金智科技此次倉促啟動“重大資產重組”,目的是利于高管的新一輪減持,,還是謀求“金蟬脫殼”,?查明事件真相,有助于中小投資者作出進一步判斷和決策,。
呼喚刺穿黑幕
有心的投資者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提供了厚厚一疊當年金智科技新股發(fā)行網上路演交流記錄,。多名高管多次表示,公司業(yè)績將持續(xù),、穩(wěn)定的增長,,甚至快速發(fā)展。事實上,,這種增長漸成泡影,,而他們有關規(guī)范運作的種種表態(tài),更是成為浮云,。
對于此次重組鬧劇,,投資者的質疑主要有:到底有沒有實質性重組的運作?如果有,,其方向和設想是什么,?交易對手是誰,是否為關聯方,?預計一個月有結果的重組為何一拖再拖,,究竟是誰的什么條件“尚不成熟”?股價緣何異動,,誰在“先知先覺”,?是涉嫌內幕交易而“被終止”,還是另有隱情,?誰是公司聘請的相關中介機構及相關各方,,他們和公司做了些什么?這些,,中小股東都有權知曉,。
當地證券界人士指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內幕交易向來是監(jiān)管的重點,,而重組正是此類違法違規(guī)現象的高發(fā)區(qū),。對此,,證券監(jiān)管部門應當加大查處力度,以切實保障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有關人士建議,,一方面期待監(jiān)管層面出臺更為嚴厲的措施,打擊內幕交易,、違規(guī)信息披露等違規(guī)行為,;另一方面,應該鼓勵輿論與媒體發(fā)揮“桅桿上的瞭望者”之作用,,通過輿論監(jiān)督,,通過將個別上市公司的違規(guī)操作向公眾披露從而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與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