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證券時報》4日報道,,北京的全國中小企業(yè)股份轉讓系統(tǒng)(新三板)中曝出個股烏龍指事件,。掛牌公司華恒生物的一名股東本打算將股份按照協(xié)議約定的1元錢每股轉讓給另一人,但由于按錯鍵,,導致協(xié)議轉讓變成了公開掛牌轉讓,。而該股當時的市場價是21.6元。有三位外部投資者發(fā)現(xiàn)了這個異常的低價后,,果斷將這些股份買走,。公司原股東發(fā)現(xiàn)異常后,提出向“撿漏”成功的投資者以4.85元回購,,有的投資者同意了,,凈賺數(shù)倍;而還有的表示拒絕,只肯以市場價賣出�,,F(xiàn)在這些股份已被公司所在地的安徽長豐縣法院凍結,。
本案案情很簡單,所需要討論的只是此類交易是否可以由于出賣方的錯誤操作而撤銷,。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滬深證券交易所也出現(xiàn)過類似烏龍指案件,不過由于后來設立漲跌停板限制,,“在市場上以嚴重偏離市場價的標準買到股票”這種情況極少發(fā)生,。而新三板并不實行漲跌停板限制,故而從法律上講,,把股票賣白粉價還是賣白菜價,,都是股東的自由,。市場組織方并不干涉,就算工作人員當時發(fā)現(xiàn)這個報價詭異,,也無權干涉,。
那么,買賣價格自由是否就等于交易絕對應當有效呢?倒也不盡然,,因為這的確不符合人們的正義觀,。撿漏的投資者自己承認對華恒生物公司本身一無所知,就是沖著超便宜的價格而去的,,其潛臺詞恐怕也包括了“我猜這個股票標錯價格了吧”,。從道德上說,無疑他現(xiàn)在堅持要求別人按21.6元買回股票是乘人之危,。
但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不止這些,。在商事交易中,各國公認有一套不同于日常民事交易的邏輯和規(guī)則,。民事交易更重視當事人的真實想法,,如果說錯了寫錯了價格,往往是可以結合實際,,將已經生效的撤銷的,,而商事交易更注重對外作出的表示,如果說表達錯了,、寫錯了,,通常不能隨意撤銷。商事法律有一個核心價值叫“保護交易安全”,。民事交易往往是個別的,、零散的,,而商事交易通常是連續(xù)的,、頻繁的。甲把股票低價錯賣給了乙,,乙不一定把股票捂在手里不動,,而可能隨手轉賣給丙。要等到甲發(fā)現(xiàn)搞錯了,,股票都到丁手里了,。這要撤銷起來,就得大唱連環(huán)計了,�,;蛘咭冶臼墙桢X從甲那買的股票,等到甲要撤銷交易時,,乙也沒錢返還了,,都會產生很大的麻煩,。隨意地“實事求是”,反而會令商事主體一開始就不愿意來交易,。因此,,一般只要是按照特定規(guī)則展開的交易,是不能強行撤銷的,。
不過,,與滬深等證券交易所相比,新三板也有一點不同之處,,新三板掛牌公司多處于創(chuàng)業(yè)初期,,不同公司平常交投時熱時冷,轉手率沒有那么快,。這一方面意味著交易發(fā)生后,,短期內不會牽涉到多個交易者,另一方面則意味著由于總交易量小,,個別錯單對市場交易價的誤導作用不容易被迅速消化,。故而,防止此類錯誤交易的發(fā)生,,不僅有利于公平,,也有利于市場效率。但這個度如何把握,,還需要結合具體案情來看,,當事人的舉證也至關重要。
現(xiàn)在案件還在司法程序中,,本人不宜多加評論,,但值得建議的是新三板可以和掛牌公司、投資客戶等協(xié)商,,通過自行約定的方式來明確未來情形下撤銷交易的可行性,。市場組織方如果有理由認為,錯買者知道其并非協(xié)議買入的真正對象時,,則可以斟酌情形,,在一定時限內撤銷交易。同時預先規(guī)定,,指令輸入錯誤者,、交易撤銷受益者應當付出固定數(shù)額或比例的補償金給對方。畢竟,,撿漏者的存在可以提醒各交易方加強內部控制,、審慎行事,但對錯賣方的懲罰也不必太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