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周,英國央行改革動作頻頻,且方向和目標清晰明確。央行希望通過制度設計進一步強化其作為金融系統(tǒng)最高監(jiān)管人的職能,同時能夠進一步提高央行政策的解釋力和信任度,。落實在形式上,英國央行更趨“美聯儲化”,,盡管兩者在決策和權力制衡等制度設計上存在較大差異,。
臨近年關,英國央行宣布了系列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眾信任度的改革舉措,,這包括改革開會頻率和會議紀要發(fā)布制度,;融合貨幣政策委員會和金融政策委員會,以突出央行的“雙核”目標與職能,;將季度《通貨膨脹報告》(以下稱《報告》)與媒體見面會放在和貨幣政策例會同一天舉行等,。
具體而言,從2016年開始,,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將從每月一次改為一年八次,,且其中四次將和金融政策委員會聯合召開會議;每次的貨幣政策例會之后,,即刻發(fā)布會議紀要,,而不是目前規(guī)定的在13天之后才發(fā)布,;目前規(guī)定的每季度某周三發(fā)布《報告》,其發(fā)布頻率將保持不變,,但發(fā)布日期將和貨幣政策例會重疊,,《報告》發(fā)布后的媒體見面會日期也和例會重疊,這意味著央行高官們在一年當中有四次將在例會結束后馬上面對媒體,,解釋最新貨幣政策和經濟預測,;從2015年3月份開始,所有的貨幣政策例會記錄將在八年后全部公布,,公眾可直接查閱,。
這種制度安排的好處顯而易見。第一,,貨幣政策和金融監(jiān)管政策的透明度和時效性大幅提高,,市場人士和分析人士能夠即刻知道央行政策的背后緣由;第二,,央行的總體會議次數減少了,,行政效率得到提高;第三,,進一步整合央行內部的職能隊伍,,央行行長的權力隨之擴大,統(tǒng)治力在增強,。
一個有趣的插曲是,,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早在今年4月份就邀請了美聯儲前官員凱文·沃什作為主要牽頭人,對央行決策機制進行獨立審查,,這頗有英國央行向美聯儲“取經”的意味。
在不少分析人士看來,,這些舉措是1997年英國央行獲得獨立制定貨幣政策權力以來的最大改革動作,。而若單從開會頻率、經濟預測報告和記者見面會時間選擇來看的話,,英國央行的改革進一步向美國央行——美聯儲政策決策體制靠攏了,,只不過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英國央行表現出領先全球的雄心,,如會議紀要的即刻發(fā)布,。
一位不愿具名的英國央行經濟學家透露,和默文·金時代(2003年7月至2013年7月)相比,,如今的英國央行被賦予更多金融監(jiān)管職責,,早已不是過去相對單一的通貨膨脹目標制了。最明顯的特點是,,央行的內部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如成立了金融體系監(jiān)管的最高決策部門——金融政策委員會,,央行行長統(tǒng)領兩個委員會班子,且兩個委員會目前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底下數百位經濟學家除了要做經濟和物價預測外,,還要監(jiān)測金融市場反應,做相關政策效果模擬等,。這些在過去貨幣政策部門“權傾一方”的時代里,,是難以想象的。
他認為,,和學院派作風明顯的默文·金不同,,馬克·卡尼作為銀行家出身,且同時擔任金融穩(wěn)定委員會主席,,他更加了解貨幣政策對于金融系統(tǒng)的影響,,也更加了解金融市場的行為方式。其上臺以來主導的金融監(jiān)管改革具有國際示范意義,,總體來說是受到金融城人士歡迎的,。
而加拿大人卡尼的行事作風也頗為高效,他在上臺不到一年時間內便將央行領導層人選換了個遍,,決策機制明顯趨于扁平化,,貨幣政策委員會和金融政策委員會的雙核體系的形成和鞏固,似乎在向外界證明央行能夠做到“兩手抓,、兩手都硬”,。似乎在他看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的那句名言——“資產價格泡沫無法確定,,除非它破了”,,將無法再成為央行的無為托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