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有機會在加拿大的金融中心多倫多呆了五天,切身感受了這個加國第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的魅力,。雖說多倫多尚不能與倫敦和紐約這兩個全球金融中心一較高下,但作為世界級都市,坐落于安大略湖西北岸的多倫多在金融,在航運,商業(yè),媒體,藝術等諸多方面都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平,與香港,東京,新加坡等地區(qū)性金融中心的實力不相伯仲,。在上海加大馬力建設成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時候,,我以為,多倫多提供了一個比較可供學習的樣板,。尤其是多倫多這座城市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更值得大力借鑒。 多倫多常住居民來自100多個民族,、操140多種語言,。各種文化在一個城市匯聚,碰撞,,最終融合,,在北美大陸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的大熔爐(melting
pot)。文化的集聚也吸引了金融的聚合,除了加拿大最大的5家銀行總部,,更有50多家外資銀行總部和11家證券公司,。以市場規(guī)模來衡量,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居北美第三,,僅次于紐約和芝加哥,,位居全球第七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用水來代表財富,。海納百川,不棄涓涓細流,。一個城市只有不斷地開放,,對多元文化和各種價值觀的包容度達到一定高度,才能兼容并蓄,,吸引人才,、技術和資本的集聚。同時城市自身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軟實力:諸如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文化教育水平,,宜居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安全低犯罪率的社會環(huán)境等,。上述這些因素都是關鍵但非決定性因素,。城市,本質上就離不開開放和貿易,。尤其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開放和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則是建設國際化都市和國際金融中心的根本。 在筆者乘船游覽多倫多群島時,,遇見一位剛從悉尼來到多倫多的德國女士,。聊天時得知,她丈夫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任合伙人,,在悉尼的合約剛剛滿期,,公司給他兩個選擇,多倫多和迪拜,。最終太太對多倫多的偏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讓他們一家人舉家從澳洲遷至加拿大。金融這個行業(yè)本質上就是拼人才的行業(yè),,有了人才的集聚,,自然會有資本的集聚,上海在國家決定開發(fā)浦東之后的都市化進展舉世矚目,,世博會的圓滿召開更為上海在全球做了一次絕佳的形象推薦,。上海的都市化水準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不輸于任何國際大都市,甚至在硬件建設上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文化包容和多元價值觀和平共處的方面,,上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筆者看來,至少在兩方面還得下大功夫,。 第一就是多元價值的和平共存,,形成一種包容、開放的大環(huán)境,,而不是恣意貶斥不同的價值觀,。有學者的研究指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上海沒能與深圳等地第一批成為經濟特區(qū),,就是因為當時高層還有很大阻力,,主要就是擔心上海作為全國經濟核心城市受到西方思想沖擊可能產生的后果,而不少人一談起租界時期的上海,,總會聯(lián)想到資產階級“買辦思想”,,他們擔心一旦上海重新對海外資本開放,那種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會死灰復燃,。所以,,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發(fā)浦東,,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開放上海才成為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小平同志曾坦承,,沒有盡早開放上海是個重大失誤,。由此可見,要想建設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靠“千人一面,統(tǒng)一思想”無疑是緣木求魚,。建立在自信,、自強基礎上的包容,是一個國際化都市必有的氣度,。
在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下,,建設國際大都市,首先該抱定一條,,凡事只要不違反中國的法律,,不擾亂中國社會的秩序,就該多一份包容,,多一份體諒,。這種寬容大度,是針對所有人的。從根子上講,,這就是現(xiàn)代的人本主義,,更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所欠缺的人文關懷。 第二個方面則在于盡力化解公共財政所能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居民需要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是中國城市化建設中無法回避的,。城市現(xiàn)有的承載和大量涌入的居民導致了城市公共服務資源的不敷使用,作為中國特色的戶籍制度,,于是成了各種社會矛盾的聚合點,。其實,,戶籍制度不過是個表象,,在公共財政左支右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時候,,教育、醫(yī)療等公共資源不足以覆蓋全體居民,,戶籍劃線,,自然也就成了當然的選擇。然而,,當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對自身所享有的公共服務和當地戶籍居民不平等的現(xiàn)狀表示不滿并訴諸行動抗爭的時候,,戶籍人口和非戶籍人口的沖突自然就會加劇。地方政府何嘗不想為所有國民提供國民待遇,,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充足財力給提供底氣,政府在公共服務上面始終是無法盡如人意,。而問題的解決之道就在于現(xiàn)代稅收制度和財政支出的信息的透明和健全,。 金融中心不是光靠熱情就能建起來的,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推進固然必不可少,,公共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也是萬不可或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