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股票“紅利稅”所展開的爭論,,在市場內(nèi)外激起了陣陣漣漪。其實,,論及在滬深股市上有關稅收的話題,,實在還有很多,譬如管理層最近提出的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雖然本身并沒有提到稅收,,但這卻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 根據(jù)這個持股計劃,,上市公司可將員工酬薪收入的一部分,,委托專業(yè)投資機構管理,在回避敏感時間的前提下購買本公司股票,,并且在持股滿36個月以后逐漸賣出,。這個計劃的初衷當然是很好的,本意是鼓勵上市公司的員工購買本公司股票,,彰顯看好本公司發(fā)展前景的信心,。同時,持股的相關操作交由專業(yè)機構進行,,既可提高操作水平,,并且也避免員工因為投資股票而影響日常工作。其對市場的正面影響在于,,由上市公司員工積極買入股票并且鎖定36個月向市場傳出的信號,,一定會提升其他社會投資者的積極性,有利于形成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的氛圍,,從而起到穩(wěn)定并推動股市發(fā)展的作用,。 不過,話也要說回來,,一個好的設想,,要真正達到預期的作用,關鍵在于能否不打折扣地落實,。就上述員工持股計劃而言,,其利好股市的特點毋庸置疑,。但問題在于,這樣的制度設計具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呢,?就上市公司的員工來說,,是否有能力,或者是否有意愿投資股票,,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若不考慮這樣的實際情況,持股計劃就成了無源之水了,。另外,,即便員工愿意購買股票,是否就一定愿意購買本公司股票呢,?畢竟很難設想每個員工都會認為本公司股票是最有投資價值的,。再說,即便員工愿意購買本公司股票,,他是否愿意讓投資公司來代替他操作,,并且將股票鎖定36個月呢?如果他自行購買,,對于普通員工來說次日就可以賣出,,何必放棄這么長時間的流動性,并且徒增管理成本呢,?總之,,對于上市公司員工來說,這個持股計劃似乎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好處,,反倒先要犧牲部分利益,。顯然這在具體操作性上是值得斟酌的。當然,,如果稅務部門能對員工持股計劃予以支持,,譬如說用于購買股票的酬薪可以免征個人收入調節(jié)稅,那情況就會完全改變了,,就可能會有相當部分的員工對這樣的持股計劃產(chǎn)生興趣,,并且積極參與。道理是很簡單的,,就是推行員工持股計劃,應該讓員工得到實惠,,其關鍵是稅收減免,。 在海外那些老牌市場,對于納稅人將部分酬薪用于投資的行為,,大都有稅收優(yōu)惠,。美國的401K養(yǎng)老金計劃是大家都熟悉的,,就是將員工的酬薪所得的一部分(再加上雇主的比例劃撥)歸入另外一個特別賬戶,這部分酬薪就是免稅的,,但必須購買股票等有價證券,,并且規(guī)定只有在退休以后才能取出。作為養(yǎng)老計劃的一部分,,其含義在于通過稅收優(yōu)惠來鼓勵員工進行證券投資,,以提升員工退休后的保障水平。很清楚,,稅收優(yōu)惠政策是美國401K的核心所在,,。筆者以為,,這種政府出面鼓勵投資的思路,,的確太值得我們借鑒。 滬深股市低迷已經(jīng)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分析行情不振的原因,,自然可以列出很多。但是不能不提到的是,,股市稅負偏重乃至不合理,,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在國家正強調推動結構性減稅以爭取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也確實還可以考慮通過相關的制度安排,在稅收上為長期投資者以及員工持股計劃等做出適當傾斜,。在某種意義上說,,稅收政策本身就是體現(xiàn)了政府的調控意志。既然現(xiàn)在要鼓勵長期投資,,倡導員工持股,,那么在這方面就應該有綜合配套的措施出臺。特別是現(xiàn)在員工持股計劃已提出來了,,這就更需要稅收政策予以支持,。如若不然,非但員工持股計劃恐將成為紙上談兵,,同時也會進一步挫傷投資者本已屢遭挫傷的積極性,,滬深股市的振興與發(fā)展也就無從談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