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剛剛開始,歐元區(qū)解決歐債危機的序幕漸次拉開:歐洲央行于6日召開議息會議,;德國憲法法院將于12日就歐洲穩(wěn)定機制的合法性做出最終裁決,;14日至15日,歐元區(qū)財長會議將再度上演,;歐洲央行、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代表也將于近期重返希臘,,評估其經濟狀況,,以決定是否撥付下一筆貸款。這些環(huán)節(jié)對歐債危機的解決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分析人士表示,,接下來的兩周時間可能成為歐債危機的重要節(jié)點。
自身問題不斷
自歐債危機爆發(fā)以來,,希臘政府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向歐洲央行申請貸款以維持本國經濟,,西班牙近日也有多個地區(qū)要尋求中央政府的資助,,這加大了該國向歐盟尋求全面援助的可能性。實際上,,自危機發(fā)生后,,歐洲的高福利制度備受詬病,特別是對于南歐諸國而言,,其經濟實力并不能支撐較高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一旦受到外在沖擊,勢必舉債度日,。
“援援不斷”地撥付貸款,,讓歐元區(qū)的“老大”德國力不從心,而本國民眾則對無條件地把自己的錢扔進“無底洞”而怨聲載道,,德國左右搖擺的救援態(tài)度也與救援態(tài)度堅決的法國產生了分歧,,令危機處于膠著狀態(tài)。
歐元區(qū)在設計之初并不周全的運行機制,,如今也成了各方指責的焦點,。雖然成立時風光無限,如今看來,,多少有些草率,。一是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tǒng)一,高度集中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本身就存在矛盾,;二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各國不平等的經濟實力所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允許希臘這樣經濟未能達標的國家通過“作弊”手段加入歐元區(qū);三是沒有建立完整的退出機制,,最終造成了今天歐元區(qū)“一損俱損”的局面,。
盟友隔岸觀火
當歐洲大陸亂作一團之時,其長期以來的盟友美國卻一直隔岸觀火,,只是一味高調宣布“重返亞太”,,全然不顧大西洋彼岸的“好兄弟”,實在有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味道,,仿佛忘了此次歐債危機正是拜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所賜,。
今年以來,希拉里·克林頓繞著地球轉了一圈,,除了在法國參加“敘利亞之友”會議外,,并未踏上歐洲半步。歐債危機發(fā)生后,,美國政府對歐洲的支持僅僅停留在“隔空喊話”,。去年11月,奧巴馬在白宮的美歐領導人年度峰會上,,承諾加強大西洋兩岸的經貿合作,,但始終未拿出具體措施,,只是表示美國將根據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提供“建議和指導”。而在今年8月,,美國財長蓋特納表示,,歐洲完全有辦法自己解決債務危機。
不僅如此,,美國不僅沒有在危機之時給自己的盟友雪中送炭,,反而火上澆油。華爾街的諸多經濟專家,,從歐債危機一開始就紛紛唱衰歐元,,大肆鼓吹歐元區(qū)崩潰的論調。而一旦歐洲經濟稍有風吹草動,,其國內三大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標準普爾和惠普國際便適時做出下調歐債國信用評級的舉動,導致國際資金不敢進入歐洲,,掉頭流向美國,,讓美國政府坐收漁翁之利。
未來何去何從
有評論認為,,對于急于走出陰霾的歐元區(qū)而言,,眼下的一系列措施大多“治標不治本”,解決歐債危機的問題最終依賴于實體經濟的發(fā)展,,故而有必要出臺一系列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政策與改革措施,,盡管這些措施不能立竿見影,但卻是解除危機的根本之道,。
評論同時指出,,美國并不會輕易出手援助歐債各國,因為美國從歐債危機中獲益匪淺,,甚至是最大的贏家,。歐元區(qū)橫空出世后,經濟一度發(fā)展迅猛,,大有與美國匹敵之勢,,這讓美國將其視作“眼中釘肉中刺”。事實上,,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是近年來全球經濟發(fā)展的趨勢,,各大區(qū)域經濟組織的迅速發(fā)展令美國擔憂,生怕危及其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所以美國政府才四處周旋,伺機挑撥,,并轉嫁危機,。
當然,,美國也不愿見到歐元區(qū)崩潰。要知道,,歐盟27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一旦歐元區(qū)崩潰,對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打擊不言而喻,。美國更希望歐洲各國一直在泥淖中掙扎,,因為歐債危機讓美國意識到歐元近幾年內不會對其構成太大的威脅。由此看來,,歐債危機的“底兒”究竟在哪里,,想必涉事諸國早已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