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償志愿者轉為“有償社工”模式,施樂會的這一舉措改變了慈善操作流程,與公眾平時所接觸到的慈善模式不一樣,難免會引起各方爭議和質疑,。對于“有償社工”這種慈善新模式,有爭議之聲是好事,但不必急于棒殺,不妨在推行過程中檢驗成果,并促使模式更趨完善,。 在施樂會官網上,對其之所以要采取“有償社工”模式,做了個簡單說明和對比。大意是無償做社工的話,最終社工自身生活都可能成困難,而“有償社工”則保障了經費,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縮短了捐助流程,節(jié)省時間和成本,提升慈善效能,。而且因社工需要提前墊付善款,則迫使社工必須提高工作的質量,使錢能用在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由此可見,施樂會之所以采取“有償社工”模式,乃是受困于傳統(tǒng)無償志愿者的弊病,試圖采取金錢獎勵的方法,對社工在從事慈善事業(yè)時所花費的經濟成本和時間,予以合理的補償,以激勵社工積極尋找受助人,將慈善事業(yè)延續(xù)下去,。這種做法貌似顛覆傳統(tǒng),但卻切合人性的弱點,畢竟做無償志愿者存在風險,需要無條件的付出,且不求經濟回報,對于收入不高的群體來講,缺乏堅持下去的動力源泉,。 做慈善就一定不能要回報嗎?事實上,慈善組織從善款中提成一部分費用做經費,是合情合理也是我們已經接受的。美國《全國與服務社區(qū)法案》就有規(guī)定,做滿1400小時的青年義工,政府將提供4725美元的獎學金,�,?梢�,“有償社工”并非施樂會獨有發(fā)明,確實有現(xiàn)實的社會需求,也是慈善專業(yè)化發(fā)展的一個方向�,! � 綜合來看,“有償社工”乃是一次有意義的試水,是否有價值需要看其效果,如今才實施了4個多月,尚不足以就此下斷言,。因此公眾不必急于否定,不妨多觀察一段時間。而施樂會要想獲得公眾的認同,就需要加強對“有償社工”的管理,審慎核查每一條受助人信息,對造假者采取嚴厲懲罰,以免發(fā)生惡意利用規(guī)則牟利的行為,;還可以公開其相關賬目,并邀請第三方機構核查,邀請公眾代表參與體驗“有償社工”操作流程,。如此,就會贏得公眾的信賴,也更有利于施樂會的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