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在澳大利亞供房貸的經歷,一位家住悉尼CBD,、供職于全球500強公司的華人朋友朱莉亞告訴筆者,,她年薪大約7萬澳元(1澳元約合1.04美元),稅后4萬多澳元,,每月支付住房按揭貸款2000多澳元,,剩下不足2000澳元為可支配收入,扣去吃,、穿,、水電、交通和通訊等用度,,每月所剩無幾,。除去個人所得稅外,房貸是身為80后的朱莉亞的最大開支,,這使她身居海外,,卻不得不像許多中國同齡人一樣,頭頂“房奴”名號。
朱莉亞是澳大利亞典型的“夾心層”,。因收入過高,,她沒有資格租住公房或享受住房合作社組織的福利;又因收入還不是“那么高”,,這個表面光鮮的小白領,,日子卻過得并不寬裕。
對澳洲“夾心層”而言,,不論是貸款買房還是租房,,生活都不輕松。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工薪階層,,但凡有條件,都會選擇買房,,而非租房,。原因顯而易見:房租比房價漲得快,房價比工資漲得快,。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澳大利亞不少地方房租都跑贏了房價。
此外,,數據顯示,,去年年底,堪培拉,、珀斯和悉尼的房租漲幅均遠遠超過當地通脹率,,對中低收入租房者生活造成顯著壓力。過去半年,,受央行加息影響,,住房市場轉入低迷,全澳房價水平下跌了1.2%,。然而,,在5月和6月央行兩度放松銀根之后,住房市場顯著回暖,,6月全國主要大城市房價出現了1%至2.7%不等的漲幅,。
澳洲“房奴”一族的日子不好過。目前,,租金和房貸已經成為澳洲家庭最大開支,,租金和房貸成本增加,會對其他開支項目造成壓力,。租金上漲會使得中低收入人群更加難以攢到首付,,使得人們實現居者擁有其屋的夢想更加遙遠,。這體現了澳洲房地產租售市場嚴重倒置的現象。
十多年來,,在礦業(yè)繁榮影響下,,國際投資大量涌入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加之澳元匯率加速升值,,澳元資產保值增值價值凸顯,,2000年之后的三、四年間,,澳住房價格水平飆漲了50%至60%,。
金融危機爆發(fā)后,澳住房市場依然維持在相對高位,,直到2010年底澳央行緊縮銀根后,,才現疲軟勢頭,但跌幅依然有限,。應該說,,房地產穩(wěn)定是澳經濟基本面良好的具體表現。
其次,,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也是重要留學目的地,,租房需求巨大,。因此,住房市場有“愁賣不愁租”的說法,。此外,,過去十年間,澳大利亞移民政策一度較為寬松,,新移民增長較快,,這客觀上造成了租房價格高居不下的局面。加之當局2008年大大放寬了外國人投資澳洲房產的限制,,刺激了海外投資涌向房地產市場,。
另外,近年來,,澳政府在平價住房建設方面規(guī)劃滯后,,造成福利性質的房源不足,不能滿足需求,,沒有很好地穩(wěn)定租房市場的中下端,,這加劇了租房價格不斷攀升。
最后,,由于行業(yè)壟斷嚴重,,澳金融業(yè)多年來形成高利率,、高收費的積弊,不能很好地向住房信貸市場傳導澳央行貨幣政策調整信號,,導致信貸市場對其反應不夠敏感,,從而人為地加劇了市場扭曲,助長了房地產泡沫,。
當前,,澳當局顯然面臨兩難。一方面,,受歐債危機,、消費者信心不振等內外因素影響,當前澳洲住房市場并未走出低谷,;另一方面,,要解決“夾心層”住房困難,則需增加福利房建設,,但這樣可能推遲住房市場復蘇,。
如何平衡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這對矛盾,無疑是住房市場調控的難點,,值得決策者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