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不僅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也是一個生態(tài)工程,應當從生態(tài)的,、全局的角度看待,。 怎樣建設一座不怕淹的城市?國家減災委專家程曉陶提出:對于北京這樣缺水的城市,,最現實可行的做法是加大城市的蓄水能力,,讓排蓄結合……
這一思路是對的。一座城市難以做到完全不受淹,,卻應努力實現不怕淹�,,F代城市排水設施都是依照相關標準(即所謂一年一遇、三年一遇)建設,,而天氣卻是復雜多變,、難以預測的。一旦降雨超過預防標準,,就可能出現排水不暢,、城市內澇等問題。
針對國內城市暴雨成災現狀,,許多人把問題歸結為城市建設重地上,、輕地下,導致排水系統(tǒng)落后,。這固然是城市暴雨成災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光這么說,很可能忽視了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復雜性一面,。如果一味要求提高地下設施排水泄洪能力,,恐怕仍難達到預期目標,。
城市排水不僅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也是一個生態(tài)工程,。一座城市的排水泄洪能力,,不能光看下水管道多寬、多密,,還要看這座城市所處地理位置、河流分布以及氣候條件,。凡此種種,,構成了一座城市的排水泄洪“原生態(tài)”。城市建設意味著對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對當地生態(tài)的破壞,,而城市排水工程的建設,正是對生態(tài)的再造與補償,。因此,,對于城市排水系統(tǒng),應當從生態(tài)的,、全局的角度看待,。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就會發(fā)現許多人的看法存在一定偏頗,。學者薛涌撰文稱,,那種建成地下宮殿般的地下排水系統(tǒng),實際上屬于十九世紀的技術概念,,“如果北京等大城市簡單地建設巨型的排水系統(tǒng),,那么被大都市環(huán)繞的渤海灣就會變成污水池”。在現有條件下,,全面改建北京地下排水設施不僅要耗費大量財力,,而且工程巨大,很難做到,。這且不說,,對于北京這種干旱天氣居多的城市,建設如此“高標準”的地下排水設施,,算不算浪費,?
當然,透過各種意見和批評,,更應看到其背后的基本訴求與良好愿望,。人們對城市排水系統(tǒng)或許不夠了解,對城市管理運作也許不那么在行,,但公眾想看到的是結果,,評價標準也以結果為準,。無論有多少原因,人們都不希望看到暴雨成災,,更不愿意看到人員傷亡,。這涉及的就不僅是排水系統(tǒng)等方面運作,更關鍵的是要以人為本,、科學減災,。
一個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由此,,抗洪減災工作更應做在前頭,,科學規(guī)劃,有所預見,。比如,,針對凹式立交橋容易積水狀況,即便難以一一改造,,也有必要制定相應防范措施,。暴雨過后,北京提出“一橋一策”整改措施,,并將安裝積水監(jiān)測設備,。這樣做也許無法完全排除積水,卻能有效提高減災水平,,保障市民安全,。
總之,既要看到城市建設存在的種種弊端,,也要客觀看待其中的重點難點,。更重要的是,城市管理者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讓百姓放心、讓百姓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