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道稱,,今年上半年有27個省市區(qū)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均大于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按照財政部財科所的說法,,收入快速增長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減稅,,一個便是各地最低工資指導線的調整,。 也就是說,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是上半年人均收入跑贏CPI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認,,上半年16省市最低工資平均調增幅度為19.7%,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均收入,。但我們還要意識到,,人均收入跑贏CPI還與兩因素有關:一是高收入群體收入增長快,二是CPI增速創(chuàng)出新低,。 這些年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在逐漸擴大,,然而壟斷導致的行業(yè)收入差距,至今沒有改變,,壟斷始終存在,,新36條細則與社會期望也有很大差距。這樣,,壟斷繼續(xù)在拉大行業(yè)收入差距,,人均收入之所以能跑贏CPI,壟斷收入就是重要因素之一,。高收入群體收入增長很快,,人均收入即使跑贏了CPI,對人數最多的中低收入者來說也沒有意義,。人均收入跑贏CPI,,另一原因在于上半年CPI回落較快,但這種回落并不鞏固,,不排除后面CPI出現反彈,。 雖然說人均收入無論是跑贏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是跑贏物價,在當前環(huán)境下都值得高興,,但我們要理性地看待各種數據的變化及各種對比的結果,。因為人均收入跑贏GDP、CPI,,很容易被理解為主動調控的結果,,殊不知人均收入增長也存在“被增長”的情況。 眾所周知,,統計數據往往與公眾的切身感受存在一定偏差,。例如,統計數據顯示人均收入增速在10%以上,,而很多人的實際收入增長根本達不到10%,;再比如,統計數據顯示,,6月份CPI同比上漲2.2%,,但從上海一個“家庭賬本”來看,食品價格指數遠超2.2%增速,,近兩個月甚至高于20%,。 對大多數人來說,統計數據只是一塊大餅,至于多少人能吃到這塊大餅,,是另外一回事,。在筆者看來,需要通過統計改革,,一方面揭開人均收入所掩蓋的不同群體的收入真相,,另一方面讓CPI計算細則能徹底透明起來。否則,,人均收入跑贏CPI或GDP便沒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