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老金制度是一個引起長久討論的問題,。比較集中的意見分歧在于,,是實行現(xiàn)收現(xiàn)付,還是建立個人賬戶或社會統(tǒng)籌,。前者是當代人為當代人支付養(yǎng)老所需的資金負擔,;后者則靠過去的儲蓄來支付當代人的養(yǎng)老負擔,。
兩者看起來好像有重大區(qū)別,實際上的區(qū)別僅僅是,,要不要再增加現(xiàn)在的社會儲蓄,,增加當代的儲蓄對將來的消費有什么關系。解決這個問題,,先要分析,,從實物關系來看,當代人的消費中有哪些是現(xiàn)收現(xiàn)付的,,哪些是靠前人儲蓄得到的,。
現(xiàn)代人的消費,吃的,,穿的,,用的,以及各種服務,,都是當代人提供的,。吃的糧食是當代人生產出來的,不是幾十年前儲蓄剩下的,。更不用說服務,,諸如醫(yī)療、教育,,都是當代人提供的,。前人無論如何增加儲蓄,也不可能為現(xiàn)代人提供糧食或服務,。但是當代人享受中與固定資產有關的,,比如乘坐地鐵,,航空旅行,,則是靠前人的儲蓄所形成的固定資產才得以實現(xiàn)。
這里給我們出的一個課題是:前人用什么方法能夠為后人分擔經濟負擔;或者說,,前人所創(chuàng)造的經濟成果如何能夠轉變?yōu)楹笕说南硎�,。要想解決后人養(yǎng)老金的問題,必須首先想清楚這個問題,。
前人用自己的勞動所形成的固定資產能為后人提供享受,,因此增加前人的儲蓄,以用于可供后人享用的投資,,是能夠達到此目的的,。前人所修的高速公路、鐵路,、地鐵,、機場,買的飛機,,修的港口,、碼頭、工廠,、礦山,、宿舍、辦公樓,,購買的機器設備,,都對后人有用。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固定資產都需要有人去運作,。如果不使用節(jié)約勞動力的固定資產,,將來人口老化后,將發(fā)生人力不足的問題,。固定資產由于缺乏足夠的人去運作,,依然發(fā)揮不了作用。所以老齡化社會需要的是,,使用人力相對于投資的比例較低的那種設備,。
要使老舊的設備能夠為后人所用,設備的狀態(tài)必須完好,。房屋,、橋梁、道路,、碼頭,,以及一切機器裝備,都要保持在良好的維護狀態(tài)下,。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一方面固然和社會有沒有足夠的經濟力量來維修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制度安排有關,。在公有制的社會中,,房屋、設備失修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看看過去的社會主義國家,,就知道此言非虛),。在私有制下,這些裝備都有財產的所有者,,他們會關心自己財產的價值,,使其保值增值。
前人的儲蓄用于知識的創(chuàng)造,,能夠為后人造福利,,這種儲蓄也有利于后人。所以投資搞科研對緩解后人的經濟負擔是有用的,。近二百年來人類社會飛速進步,,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科技在市場的引導下造福人類。這方面的潛力遠沒有用完,,而且方興未艾,。
我們也要做反方向的研究,即哪些經濟行為會惡化未來社會的負擔,,或哪些政策實質上是問未來借債,,使未來的一代人背負債務。
一個可能就是破壞環(huán)境�,,F(xiàn)代人為了GDP的增長不惜犧牲環(huán)境,。這種行為有利于現(xiàn)代人增加收入,但給未來一代人增加了修復環(huán)境的經濟負擔,,等于是向未來借債。再有一種行為就是計劃生育,。少生小孩家庭的負擔減輕,能夠提高居民的儲蓄,,有利于現(xiàn)在的經濟建設,。但是到將來勞動力不夠用,,會造成許多困難。所以少生小孩等于是向將來借債,,我們的子孫后代要為此承擔勞動力不夠用的后果。
以上所說多從理論出發(fā),。拿現(xiàn)實來看,中國的居民儲蓄已經太高,,在GDP的使用中投資所占比例極不合理地高,,消費的比例極不合理地低,。我們的任務是降低儲蓄,,增加消費,。所以完全沒有必要鼓勵百姓為了養(yǎng)老再增加儲蓄,。更因為中國資本市場極不完善,,對資本的管理很落后,,不能保證資本金保值增值,把別人的養(yǎng)老金賠了豈非更糟,。不像在美國,居民的儲蓄太低,,需要鼓勵百姓多存錢。他們的資本市場比較發(fā)達,,能夠使儲蓄保值增值。在他們那里,,提倡百姓為養(yǎng)老存錢是有利于宏觀經濟的,。
如果完全沒有養(yǎng)老儲蓄,,全靠現(xiàn)收現(xiàn)付,,能不能解決將來社會的養(yǎng)老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一個合理的GDP的分配問題,。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必須保證最低收入者也有一個過得去的生活水平,。不管將來社會的貧富狀況如何,,必須做到社會能夠保證最低收入者的起碼生活標準,。所以,,養(yǎng)老金的爭論是偽問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才是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