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報告,,將財政公開的研究主體定位在了比省級財政更為細化的市政府:據(jù)當前可獲得信息最近、最完整的2010年數(shù)據(jù)顯示,,81個市政府,,達到全國財政透明平均水平的僅43%。即使將平均水平作為及格線,,多數(shù)市政府也“不及格”,;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標準,則僅有7個城市過線,,及格率僅為8.6%,。(《中國經(jīng)濟周刊》6月12日) 財政透明的道理其實很通俗。財政,,本就是“取眾人之財辦眾人之事”,。正是遵循這個邏輯,2007年發(fā)布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了“陽光政府”的信息公開要求: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會公開。遺憾的是,,條例自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以來,,不愿公開、不敢公開,、不屑公開者比比皆是。即便是有限的公開中,,“選擇性公開”的傾向更為明顯:在財政公開的信息中,,地方政府更愿意公開預算,,而不是決算。 在這樣的語境下,,有些深刻的“笑話”不時在民間流轉(zhuǎn),。譬如,一位經(jīng)常參加政府宴請的駐華使館官員曾這樣感嘆,,中國有著最好的酒店,、最貴的食物和令他們“羨慕不已”的輕松記帳;譬如,,今年股市里的一個“真實笑談”——廉政工作會議提出“禁止用公款購買香煙,、高檔酒和禮品”,翌日,,白酒板塊全線重挫,。中國高檔白酒主要去哪兒了?答案已然揭曉,。要不是財政管控疏而又疏,,“建設投入約8億元,使用壽命卻不到10年”的“綠島”何以面世,?要不是財政約束不夠強硬,,三公浪費上的“隨手拍”何以屢曝重磅新聞? 有少數(shù)地方的財政“透明度”有限,,離不開三個背景: 一是省級財政透明度本就不盡人意,,譬如“2010年中國省級財政透明度排行榜”顯示,針對2007年全年省級地方政府財政信息公開情況,,得出的財政透明度平均得分僅為21.87分(總分100分),。在整個財政體系中,省級財政尚且如此不透明,,復雜的市級財政自然也不會一清二楚,。 二是公開得過細過明白,“后患”讓人頭疼,。眼前的例子就是“廣州天橋事件”,。年初,廣州表示近期擬新建的20座人行天橋,,平均預算投資接近1200萬元,。被曝光后,民意沸反,,結(jié)果相關(guān)部門改稱擬建天橋平均投資為500余萬元,,投資縮水過半。公開即意味著壓縮自由裁量權(quán),,事關(guān)肥美的直接利益,,“主動公開”無疑壯士斷腕,,哪來的底氣與勇氣? 三是公開或者不公開,、假裝公開,,實際上并無多大的差別,大不了群眾罵兩聲,,又不如政績考核傷筋動骨,。正因如此,自然就能理解為何有專家將“人均GDP,、外貿(mào)依存度和領(lǐng)導人”列為影響財政透明度的三大因素,。因領(lǐng)導意志而不愿公開、因權(quán)力失范而不敢公開,、因制度疏漏而不需公開,,地方財政監(jiān)督難免淪為紙面上的政績。 眼下,,反腐是個擺得上桌面討論的熱詞,。制度反腐還是理念反腐,技術(shù)反腐還是體制反腐,,都是可以商榷的命題,。但就細節(jié)而言,腐在哪里,、順著摸瓜的“藤”在哪里,,地方財政亂象給公共監(jiān)督或頂層設計提供了扎實的樣本�,;蛘哒f,,地方財政“透明度”也是一張反腐試紙,正如溫總理所言,,“一個國家的財政史是驚心動魄的,。如果你讀它,會從中看到不僅是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且是社會的結(jié)構(gòu)和公平正義,。”——波瀾壯闊的財政改革,,不妨就從驚心動魄的細節(jié)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