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南京天色昏黃,,空氣里有股焦糊味兒,。南京市環(huán)保局官方微博發(fā)布消息稱,,江蘇,、安徽等區(qū)域大范圍焚燒秸稈造成了空氣質量下降,,加上氣象不利因素,,污染難以消散,。南京市環(huán)保部門連續(xù)發(fā)布環(huán)境監(jiān)測快報,,建議市民關閉門窗,、減少外出,同時開始排查全市的秸稈焚燒情況,。 秸稈焚燒帶來的霾天氣不僅出現在南京,,也是全國不少地方在每年夏收時節(jié)的一個頑疾。 秸稈燃燒不但有火災隱患,,燒成的草木灰還會造成土壤板結,,燃燒產生的煙灰還對環(huán)境帶來危害。但即便政府連年強調秸稈禁燒,,依然有人躲避督查趁著天黑偷偷燒秸稈,。細究原因,,還是得算經濟賬:首先,目前草場收購秸稈的價格為每噸120元左右,,一畝地的秸稈可賣100元上下,,但收秸稈的人工費用就高達每畝70多元,農民靠賣秸稈并不能掙錢,;其次,,在收割時加上粉碎這道工序,就能讓秸稈還田,,但這道工序會讓每畝田多產生30元的費用,,因而很難激發(fā)農民的積極性。于是,,這些農民自己用不上,、處理又不劃算的秸稈,就有了被一燒了之的命運,。 作為一個產糧大省,,江蘇今年將迎來夏糧的九連增,同時也會產生4000多萬噸待處理的秸稈,。在搶收搶種的同時,,全面禁燒、堵疏結合已經成為各地的共識,。以宿遷市為例,,不但在各個鄉(xiāng)鎮(zhèn)設了禁燒指揮部24小時監(jiān)察,還大力推進秸稈還田的工作,,加快建設秸稈清運收儲體系和綜合利用體系,,有秸稈的行政村至少建設2個10畝以上的秸稈集中堆放草場,全市還建成3個生物質能發(fā)電廠,,每年可處理秸稈120萬噸,。 轉化的秸稈是金子,還田的秸稈是寶藏,。秸稈禁燒,,要堵更要疏。這個“疏”就是要為秸稈找到綜合利用的更多出路,,讓農民體會到秸稈的價值,才能把被動的“禁燒”變?yōu)橹鲃拥摹吧岵坏脽�,。一方面,,要為秸稈找轉化的出路。秸稈固化成型,、秸稈氣化,、秸稈編織,、秸稈飼料,通過實踐為秸稈找到了更多的新去處,,秸稈收購價自然就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就被激發(fā)出來了。另一方面,,還要努力推動秸稈還田,。還田的秸稈能改良土壤,減少肥料的使用,。但為了實現秸稈還田,,收割機上必須有切草裝置,這一裝置目前不在農機補貼的范圍內,,而且會大大增加收割機耗油量,。有關部門應對這部分額外費用有所考慮,讓農民切實受益,,才能增加秸稈的還田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