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引起大家對“吃”的關注,美食紀錄片成為輿論熱點,,雖顯傳奇卻不意外。民以食為天,與“吃”有關的話題總是引人關注,,這不,陜西公安廳副廳長陳里通過實名認證的微博請農民工吃飯,,江西一高校食堂掛牌“禁止民工在此用餐”,,又引發(fā)熱議。 在中國,,沒有什么比吃更能表達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感情,,愛則有割股之心,恨則欲食其肉,,友則歃血為盟,。舌尖上的吃,是否蘊涵愛國主義情懷姑且不論,,飽含濃烈的感情訴求應是無疑,,“你吃了沒有”成為千百年的問候語即是明證。 副廳長請農民工吃飯,,有人說是作秀,。被質疑也正常,這年頭,,但凡有點親民的舉動都會被認為是別有用心,,只因一些官員高高在上、脫離群眾,,造成官員親民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的稀缺現象,,在不親民是常態(tài)親民成少有的語境中,親民不討好自是情理之中,。 副廳長請農民工吃飯,,這種舌尖上的互動值得一百個肯定。副廳長和8名農民工一起吃羊肉泡饃,享受西安特色美食,,貼切又自然,。這飯沒白吃,“他們都是本分人,,善良,,通情達理,雖然生活奔波,,依然很陽光,。”這是農民工給副廳長的印象,,的確,,這就是底層樸實的勞動者,即便在一些官員眼中的“刁民”,,其實并不刁,,只是權益沒有得到滿足。正如央視這兩天播出的“走基層”中那位最后移民的丹江口庫區(qū)農婦,,“國家政策咋不懂呢,,政策都是好的”,她理解南水北調,,也理解移民,,但面對二十多次做工作就是不肯搬遷,還不是樹苗補償與她理解有誤差,,利益訴求沒解決,? 相反,“禁止民工在此用餐”的學生食堂,,不僅不近人情,,主觀上亦存在先入為主的歧視,認為農民工不講衛(wèi)生,。他們哪知道,,衣帽隨意亂擱,恰是勞動者豪爽直快的習慣,,并沒有任何的不文明動因,,也于人無損。如果食堂的管理者能夠與副廳長陳里一樣,,坐下來與農民工好好吃頓飯,,帶著真誠的心交流,也會發(fā)現農民工可親可敬的一面,,就如那些身為大學生的農民工子女一樣,,心疼都來不及,,哪會有這些隔膜呢。 舌尖上的互動勝過嚼舌根的騷動,,網絡上的各種偏激意見與罵戰(zhàn),,當今社會上的一些紛擾,不能不說與利益攸關方缺乏坦誠交流有關,,各自站在固有的立場上堅持己見,,不愿去了解對方不去修正自身的認識誤區(qū),互信因此缺乏,,問題得不到解決,,矛盾逐漸激化。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個人以為,,熱愛《舌尖上的中國》更要讀懂舌尖上的相互尊重,“朋友來了有好酒”,,吃是最親近的一種社交方式,,多些吃飯般的平等交流,就會少些嚼舌根式的非議與不理解,,少些嚼舌根式的對抗,。 我們也常見到,逢年過節(jié),,各級領導與群眾一起吃飯、包餃子的新聞就會增多,,只是這還不夠,,如今干部與群眾紅米飯南瓜湯、坐炕頭話家常的魚水情還有欠缺,,其實,,如果將公務員之間上下級之間拉關系套近乎的公款吃喝,用于與群眾博感情,,多些舌尖上的互動,,許多矛盾自會找到辦法化解,社會一定和諧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