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幾天風(fēng)頭力壓各種電視連續(xù)劇,,成為連日來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話題榜榜首,,甚至讓許多早已拋棄了電視的80后“吃貨”們,紛紛鎖定夜間的央視坐等這部“吃貨指南”,。人們?yōu)槊朗沉骺谒�,,為美食的故事流眼淚,,為美食的文化而感動自豪,,自豪于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有人高調(diào)地贊美“這才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片”,。 民眾的感動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將“愛美食”上升到“愛國主義”的層面,雖顯夸張,,卻也是民眾發(fā)自內(nèi)心的樸素表達,。我倒不想沉浸于這種感動中再去贊美幾句,而想反思這部唯美的記錄片之外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理性地審視這兩個舌尖上的中國,,也許更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個紀錄片何以能一夜走紅。 也許這樣的思考會敗一些人的興,,但這是無法回避的問題,,確實有兩個“舌尖上的中國”:一個是央視這部宏大的紀錄片借助誘人的美食和溫暖的故事所展示的舌尖中國,一個是日常社會新聞中無數(shù)的食品丑聞所展示的舌尖中國,。一個舌尖上的中國,,充滿陽光與感動,是由淳樸,、溫情,、唯美、誘人,、人文關(guān)懷,、奶奶的眼淚、媽媽的手,、故鄉(xiāng)的回憶寫成的,;而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充滿晦暗與骯臟,是由有害的添加劑,、地溝油,、增白粉、瘦肉精,、農(nóng)藥殘留,、熒光粉、反式脂肪酸寫就的,。 兩個中國,,截然對立,后一個“舌尖上中國”的存在,,更反襯出前一個“舌尖上中國”的光鮮與誘人,。見慣了底線不斷被突破的食品丑聞、焦慮于“不知道還有什么可以吃”的民眾,,更容易被這些溫暖的美食故事所感動,,在“每個人的舌尖都是一個故鄉(xiāng)”的煽情和渲染中找到了一種精神撫慰,沉浸于美食故事敘述邏輯和唯美想像中的人們,,回避著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 也許這兩個“舌尖上的中國”都不是真實的飲食中國,普通人日常生活并不如紀錄片所呈現(xiàn)的那樣唯美和誘人,,充滿觀賞性,,仿佛生活在童話中;當(dāng)然也不像社會新聞的想像碎片所拼湊成的現(xiàn)實那樣骯臟和不堪,,仿佛生活在一個互相投毒的社會中�,,F(xiàn)實的柴米油鹽和人間煙火,遠比那兩個“舌尖的中國”更多元和復(fù)雜,,那是我們的生活,。 不過,紀錄片和社會新聞中兩個截然對立的“舌尖上的中國”,,值得深刻反思,。我們無法假裝生活在紀錄片這個“舌尖中國”所營造的溫暖和感動中,回避另一個讓我們焦慮不堪的“舌尖中國”,。尤其是對食品安全問題負有監(jiān)管責(zé)任的政府部門,,更應(yīng)該從紀錄片中看到現(xiàn)實問題。 紀錄片中的美食生產(chǎn)者,,都是淳樸的老農(nóng),,有做蝦醬做了一輩子的“蝦醬奶奶”,有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魚老者,、浩瀚大海上的漁夫,。可回到現(xiàn)實中,,為什么多是“從不吃自己做的面包”的過期面包生產(chǎn)者,,是為了節(jié)省成本而使用地溝油的無良商人,往火鍋中加無數(shù)違規(guī)添加劑的黑心店主,?這種異化和沉淪,,到底是在怎樣一種制度路徑中發(fā)生并惡化的? 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有著讓國人自豪的歷史,,一道菜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湯就是一種文化,,鍋碗瓢盆,,透出的都是豐厚悠久的文明——中國的歷史人文,最直觀地體現(xiàn)在飲食文化的器物傳承中,,飲食背后的風(fēng)俗,、儀式、倫理,、趣味中隱藏著最樸素的文明,�,?扇绱肆钊蓑湴恋奈拿�,,是如何被地溝油、瘦肉精,、致癌物所侵入的,?老祖宗留下的飲食文明,是怎么被糟蹋的,?這個尖銳的問題,,無法被膚淺的感動所遮掩。 紀錄片帶來的文化感動稍縱即逝,,熱情過后可能很快會被遺忘——可唯美的鏡頭之外那個舌尖上的中國,,作為我們必須面對的日常生活,會逼著我們?nèi)フ�,、思考并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