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27 作者:張濤洋(資深媒體人) 來源:重慶晨報
|
|
|
孕婦還沒生孩子,奶粉商的電話就接二連三,;房子剛買下,,裝修隊的短信就源源不斷……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樣“被騷擾”的經歷,去年年底揭露出的中國互聯(lián)網最大規(guī)模的泄密事件,,更是將個人信息保護推向了風口浪尖,。 專家指出,我國信息技術保護不容樂觀,,已形成利用個人信息從事非法獲利的黑色鏈條,,不僅嚴重妨礙人們的正常生活,還為刑事犯罪提供了土壤,。個人信息成了利益籌碼被隨意倒賣,,達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濫用者包括形形色色的機構:銀行,、保險公司,、汽車銷售商、醫(yī)院,、學校和各種各樣服務代理商都卷入其中,。 有網絡安全人士估算,目前互聯(lián)網地下數據交易產業(yè)規(guī)模已達到上千億元,。隨著微博實名制規(guī)定的出臺及實名制向其他網站擴大化的可能,,用戶私人信息大量泄漏的風險更加巨大,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不僅將成為一場網絡個人隱私災難,。伴隨電子商務的興起,還將演變成經濟災難和社會災難,。 盡管近期《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tǒng)個人信息保護指南》已正式通過評審,正報批國家標準,。但筆者認為,,立標顯然不如立法。 必須清楚看到,,個人信息泄露頻發(fā),,并非企業(yè)不知道如何保護,而是不愿意去做,,甚至是有意為之,。一是缺乏對個人信息的尊重和敬畏,一些商業(yè)公司疏于管理,;二是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個別企業(yè)無視道德法律,;最重要的是缺乏嚴厲懲罰機制,信息泄露呈現(xiàn)出“高收益,、零風險”狀態(tài),。應該如何整治? 首先要靠立法,。我國目前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規(guī)以及近200部規(guī)章涉及個人信息保護,但內容較為分散,,法律法規(guī)層次偏低,,執(zhí)法主體缺位,執(zhí)法力度不足,。當務之急是出臺一部專門法律,,明確組織和個人在處理信息過程中的責任,建立個人信息的監(jiān)管體制,,厘清濫用他人個人信息的行政處罰制度和責任,。 民眾期待著一部設計合理、富有層次感,、可操作性強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通過建立信息泄露源倒查機制、群眾舉報獎勵機制,、企業(yè)保護客戶信息評級機制等制度,;通過明確責任,鼓勵行業(yè)自律,,增強行政機關監(jiān)管措施,,多部門協(xié)調聯(lián)動,、分工配合,。 其次要靠加強監(jiān)管。隱私權作為一種人格權,,其損害具有不可恢復性,,即使通過經濟賠償彌補了受害人的部分損失,但已經泄露出去的個人信息覆水難收,。這些特點決定了對其保護不能僅僅立足于事后查處,,而更應著眼于事前預防。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強事前審批監(jiān)管,,防止對公民個人信息不必要的采集和使用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小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盜取的可能,。對于什么機構,、什么情況下可以采集多少公民個人信息,,監(jiān)管部門應該作出詳細規(guī)定,任何單位或個人采集和使用公民個人信息都應該事先報監(jiān)管部門批準,,這才能夠從源頭上杜絕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使用的可能。不讓公民個人信息繼續(xù)“裸奔”在無人監(jiān)管的尷尬中,。 最后要靠自我保護,。由于公民個人信息類違法犯罪屬于上游犯罪。很多時候,,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已被泄露,,直接受害人不明顯,因而報案不及時,,給立案工作帶來困難,。只有增強公民的自我保護意識,才能從源頭遏制此類犯罪,。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
|
|
|
|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