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7日是英國作家狄更斯誕辰200周年,。 200年前,,正值英國的工業(yè)化浪潮,,因此狄更斯的人生與他的作品注定要和這場大變局有關(guān),。而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伴隨著機器的轟鳴、工業(yè)化的推進,,英國文學與藝術(shù)也是人才輩出。綜觀這一時期作品,,絕大部分都是對現(xiàn)實的批判,、對人的尊嚴與價值的堅守。因此,,很值得關(guān)注,。 閑話少說,回到狄更斯,。 4年前,,在倫敦旅行。因為住處離狄更斯故居很近,,就想過去看看,。說到狄更斯,中國人并不陌生,。他的作品早在1914年就由林琴南翻譯,、由商務印書館印行。而當時的商務印書館已經(jīng)是一家發(fā)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比較時髦,,因此這本書的出版,雖然樣式比較老舊,,但其內(nèi)容已經(jīng)為中國社會所關(guān)注,。 時光流轉(zhuǎn)。又過了一甲子,,狄更斯的作品再次在中國流行,。而此時的人們再來讀狄更斯,態(tài)度已經(jīng)與當初完全兩樣,,把它當作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經(jīng)典來讀,,很少意識到它和工業(yè)化帶來的社會變局有關(guān),更沒有察覺新一輪工業(yè)化浪潮即將席卷中國,。直至今天,,人們再來讀狄更斯,意義則又不一樣了,。 而狄更斯依舊是那個狄更斯,,他的神秘性依舊在那里。 不過,,說到他的故居,,其實不止一處,。他在倫敦市中心道提街上的那套房子,雖然是典型的維多利亞風格,,很普通,,但對狄更斯的意義卻不簡單。因為他在這里寫下了《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等成名作,。他在這里僅住了兩年,,但是讓他從一名時政記者轉(zhuǎn)型為專業(yè)作家,正是這個地方,。所以意義特別,。 而就房子本身看,這一長排沿街而建的老公寓,,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后面有一個很小的院子,。因為院小樓高,,所以有點幽深的味道。這在倫敦基本上都是以前中產(chǎn)階層常見的居所,。所以你跑到道提街上,,要尋找狄更斯故居并不容易。因為它的門總是關(guān)著,,只有走到門口,,按下門鈴,才會有人給你開門,。 進得屋內(nèi),,感覺就不一樣了。這里陳列著作家的手稿,,還有寫作,、起居用品。因為是博物館,,所以陳設(shè)不少,。比較吸引人的是客廳和書房,典型的英國風格,。不過,,我總覺得那不一定是狄更斯原來的生活模樣,對照初版本的狄更斯著作,,特別是當中精細的銅版畫,,這里的陳設(shè)應該更樸素一些。 為什么會有如此感受呢,?因為,,這一排很普通的公寓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產(chǎn)物,。早在1920年代就有被拆除的危險。幸虧狄更斯聯(lián)誼會買下這座房子,,才建成了如今的博物館,。而這套公寓從狄更斯之后,又過了八九十年,,幾易其手,,可見館中的設(shè)施能保留只待了兩年多的狄更斯原物,那是難以想象的,。 但即便如此,每年仍有2到3萬的游客前來造訪,,使這條街和這套公寓成了倫敦的地標之一,。而我所感興趣的是這里陳列的狄更斯的圖書,特別是早期出版的圖書,,里面精美的版畫才典型地反映出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格,。這是一種向手工致敬、崇尚精致投入的風格,,是對向工業(yè)化轉(zhuǎn)型的時代挽歌,。 而今,為紀念狄更斯誕辰200周年,,倫敦博物館專門策劃了《狄更斯與倫敦》的大型展覽,,用影像、實物,、圖片等多媒體材料,,來揭示狄更斯時代的生活方式、特征,,以及狄更斯的個人經(jīng)歷,,他的創(chuàng)作情況,以及作品的當代意義,。把一個作家的歷史價值又推到了人們面前,。 這不禁讓人感嘆。因為,,就在不久前,,從北京傳來的信息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居被完全拆毀,。林梁二人,,一個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個在古建筑保護史上都有一定影響,,他們的故居不是短暫棲息之地,,建筑本身也有典型的北京民居價值,,現(xiàn)在正要講文化大發(fā)展,卻落得如此下場,,真是令人唏噓,。 而在中國這一輪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像林梁故居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勝枚舉,。一面在拆古村,、古鎮(zhèn)、古民居,、古建筑,;一面在修假廟、假祠堂,、假古董,,用假的景點糊弄人,這叫玩的什么游戲呢,?這還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隱形的還有那些胡編亂造的古裝戲,,等等,,這樣的文化繁榮算什么呢? 在英國,,類似狄更斯故居這樣的建筑和博物館非常多,。許多地方對當?shù)氐娜宋臍v史資源都很珍惜,這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發(fā)展高附加值旅游觀光經(jīng)濟的需要,。而所有這一切都要有所本、有所據(jù),,這樣才能真正把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光彩發(fā)揚出來,。 有鑒于此,在繼續(xù)推進中國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如果缺少對歷史文化應有的敬畏和尊重,,那么要推動經(jīng)濟社會上一個臺階是有困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