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公眾反映的國內油價“漲快跌慢”問題,中石化方面8月15日表示,,這主要是定價機制方面的問題,。記者從國內多家大宗商品資訊機構了解到,,預計8月25日國內成品油價格可能迎來下調窗口,。 油價居高不下,,只是國外早“下”了,、香港也“下”了,,偏偏內地和高價死耗著,,弄得中石化也很不好意思,終于出來解釋說:油價不降不是我的錯,,怪只能怪“定價機制”,。是的,“定價機制”又不會說話,,是個比“臨時工”還安全的藉口,。中石化的解釋是滴水不漏的,因為比照現(xiàn)行定價機制規(guī)定,,成品油價格調整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連續(xù)22個工作日以及國際市場三地原油價格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歷史早就證明,這個成品油定價機制其實是很富“策略”性的,,其結果就是維護了國內成品油價格的相對穩(wěn)定,,而代價就是犧牲了價格之于市場的公平與正義。譬如以7月26日最高價100.62美元/桶為起點,,截至8月9日,,美原油主力合約最深跌至75.71美元,11個交易日的最大跌幅高達25%——但國內成品油價格仍然堅挺,,最鏗鏘的理由還是這個“定價機制”,。能源專家韓曉平就此質疑,認為發(fā)改委執(zhí)行“別人永遠不知道的神秘算法”,,進而讓油價下跌成為夢想,,機制不透明已成為油改最為公眾詬病的核心。 連中石化都將高價油之責推給“定價機制”,,那么,,這個誕生于2008年的“定價機制”究竟問題何在? 一是客觀固化了“漲易降難”的格局,,類似于股市“漲難跌易”的反例,,因為4%的參照基數(shù)在漲落時是大有微妙的。有好事者統(tǒng)計,,自新調價機制實施后,,國家發(fā)改委一共調整了14次油價,其中上調10次,,下調4次,;4次累計下調汽油價格780元/噸,,而10次累計上調汽油價格3780元/噸。 二是現(xiàn)有的“定價機制”疏離于國際市場之外,,既不能反應國際油價市場的常態(tài)波動,,也不能指向未來國家油價的走向。比如我們一直參照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油價,但如今的紐約WTI價格更便宜,,按理說“只買對的不買貴的”,,但在這樣的“定價機制”下,卻偏偏要去沒有多少降幅的“三地”購買高價油,,還要以“三地”的平均油價加權作為調價的標準,,這是“神馬”市場邏輯? 既然中石化也認為“定價機制”有問題,,接下來就看相關職能部門如何見招拆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