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國稅總局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發(fā)布消息稱,有人盜用該局的名義發(fā)布了一個子烏虛有的“47號文件”,。 這份虛構的文件,前幾天還能在一些媒體上看到,,內容是發(fā)現(xiàn)按照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個人所得稅,會“稅前收入高一塊,,稅后實際所得可能會少很多”的現(xiàn)象,。該文件還聲稱,,國稅總局將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采取兩套計算辦法,用以彌補這種制度上的漏洞,。 說實話這有點異想天開。因為只要個稅是按照收入差別,、從低到高分級排列,,并按照超額累進稅率征收的,,這種“稅前收入高一塊,,稅后實際所得可能會少很多”的稅負不合理現(xiàn)象就肯定會存在。 但這不是數(shù)學計算導致的結果,,因為不是數(shù)學計算方式?jīng)Q定個稅征繳的原則,、目的和方法,而是個稅征繳的原則,、目的和方法,,導致了這種數(shù)學計算方式,。 中國的個稅征繳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一樣,原則上都是采用超額累進稅率進行操作的,,其首要目的很明確,意在調整收入差距,,并減輕低收入群體的稅負壓力。超額累進稅率的確能讓收入高的人多繳稅,,根據(jù)不同的收入差距實施累進稅率,,直觀地看效果很明顯。比如月收入1000元和月收入10萬在中國就明顯不同,,前者不納稅,而后者累進7次后,,差不多有接近一半的收入是按照45%的稅率繳納個稅的,。 但和所有制度一樣,,有一利就會有一弊,。超額累進稅率征稅對象的級次分出了收入高低的區(qū)間,,也就導致了個稅的計算比實施單一稅率的其他方式相對復雜了很多——比如超額累進稅率實際上就包括了多次邊際稅率的計算,,和平均稅率一目了然不同,。 我國是按照七級超額累進稅率征繳個稅的——其中月收入3500元以下不繳稅,;而第一級是月收入3500以上到4500元(納稅額為1500元)的,,稅率為3%,;最后一級差為80000元,稅率為45%,。但在這個最終相差15倍的分級過程之中,,不僅相鄰的級與級之間稅收負擔明顯不同,即便是同一級內也很容易產(chǎn)生相對的不公平,。 道理簡單,,納稅除了光榮之外,是還有痛苦指數(shù)的,。如第一級收入4990和第二級5100稅負差別不大,,但稅負壓力就可能放得很大。因為前者只要繳納44.97元的稅,,可后者就需要繳納65元,,后者承擔稅負是前者的1.445倍,,收入?yún)s只比前者高0.022倍,稅負痛苦指數(shù)豈無變化,?假如他們在同一個城市的同一個公司,,你很難說這種不合理,就一定不會演變成某種對稅負壓力的不滿,。 但這還只是目前的狀態(tài),。個稅的計算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復雜。道理簡單,,因為目前采納的稅基基本就是針對工薪階層的工資和獎金,。而在可見的將來,即便工薪階層的工資收入也會包括不同形態(tài)——既有固定收入和獎金,,還會有股權激勵及股權激勵帶來的分紅等等,。這些收入如何核定為基本的稅基,又是否會存在實際的退稅獎勵(有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時其稅收優(yōu)惠政策就有個稅的減退稅),?凡此種種都意味著,,將來個稅計算方式會越來越復雜。對此要未雨綢繆的話,,只能老話新講,,強調制度透明性才能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