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提升公交服務水平和舒適快捷程度,,進而吸引乘客使用綠色交通的措施,,應盡最大努力實施;而任何寄希望于短期改善擁堵狀況,,長期則潛在地刺激更多的小汽車使用的政策應該摒棄,。 近來,北京交通擁堵治理進入攻堅階段,,市民專家對“治堵”效果評價莫衷一是,。相對來說,一些增加設施的方法,,如修建新的通道,,增加道路供給(包括潮汐車道)的方法容易得到認同,而對于交通結構調(diào)整,,特別是控制小汽車的政策措施,,如三環(huán)施劃公交專用道,車牌控制,,改善慢行綠色交通系統(tǒng)以及擁堵收費等,,則阻力重重。僅舉一例,,很多“專家”反對三環(huán)等城市主干道修建公交專用道的理由即“這些道路目前已經(jīng)非常擁擠,,如果再騰出公交專用道,則社會車道會更加擁擠”,。 筆者認為,,“緩解交通擁堵”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無論國際和國內(nèi)的實踐已證明,,以私人小汽車出行為主要特征的混合交通無法避免擁堵,。北京市的實際情況更是如此,我們目前的路網(wǎng)結構和基礎設施,,支持目前的小汽車出行量已無可能,,大部分道路在高峰時段均處于超飽和狀態(tài),通過增加一些道路容量供給的方法連容納那些超飽和的部分都已經(jīng)難以完成,更不用算上每年幾十萬的新增車輛,。遺憾的是,,目前“緩解交通擁堵”的命題迫使人們重點關注解決小汽車交通的擁堵問題,從而錯誤地引導很多資金和技術手段向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的方向投入,,其結果就是政策和措施僅僅造成局部的,、以星期或者月計算的短期緩解,之后則進入更擁堵的惡性循環(huán),。 那么,,什么才是北京交通問題的核心和解決方法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交通的實質(zhì)是快速安全地運送人與貨物,,而非保障所有交通工具的運行暢通。從北京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構建高效集約的交通體系,,并保證這一體系能夠安全方便地支撐近2000萬人的出行,即是解決交通問題的唯一出路,,具體到北京的主城區(qū),,這一體系就是由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體系(自行車和步行)構筑的綠色交通體系。對于北京新城,,應抓住城市空間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契機,,構筑適合慢行,,高度職住混合,,高密路網(wǎng)和公交引導發(fā)展的城市形態(tài),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問題,。 如果能夠構筑高效舒適的綠色交通體系,,并使之成為北京市最重要的交通支撐,弱化對緩解小汽車交通擁堵的關注,,經(jīng)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則北京的交通問題才有望解決。最終解決的愿景,,一定不是小汽車暢行無阻,,而很有可能是小汽車交通仍在擁堵,但已經(jīng)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可以通過綠色交通的方式安全便捷地完成自己的出行,。 如果這樣的觀點成為社會的共識,則對于具體措施的爭論即迎刃而解:任何提升公交服務水平和舒適快捷程度,,進而吸引乘客使用綠色交通的措施,,應盡最大努力實施;而任何寄希望于短期改善擁堵狀況,長期則潛在地刺激更多的小汽車使用的政策應該摒棄,。所以,,不惜減少小汽車空間,盡快增加公交專用路權,,改善慢行體系環(huán)境,,局部甚至全局控制小汽車使用的政策都是正向的政策;而增加局部道路空間緩解擁堵,,或者通過技術手段改善交通的政策,,從長期的發(fā)展來說,應該非常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