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頻陷“自殺門”,隨即加快向內地轉移沿海生產基地步伐之后,全球最大代工企業(yè)富士康一度從大陸傳媒中“淡出”,,人們也漸漸把富士康遺忘。
然而,,富士康從來不缺新聞,而且還是制造新聞的高手,。就在上周五,,其掌門人郭臺銘,在深圳參加富士康萬名員工街舞晚會上用近乎漫不經心的語調披露:未來3年間,,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目前富士康有1萬臺機器人,明年將達到30萬臺,,3年后機器人規(guī)模將達到100萬臺,。這些機器人主要用在噴涂、焊接,、裝配等流水線工序,,取代人工勞動力之后,,富士康生產效率將大幅提高,。
郭臺銘不加掩飾地宣布,富士康深圳總部也將加速轉型,,其雇工達40萬人的深圳龍華,、觀瀾兩大代工基地,將成為產品技術研發(fā),、銷售展示,、人員訓練、模具制造,、新設備與自動化制造研發(fā)中心,。郭臺銘沒說的后半句話是,屆時深圳富士康使用普工的人數將大幅減少,。
郭臺銘披露的用工戰(zhàn)略轉型信息含金量很高,,可除新華社發(fā)一豆腐干消息外,很遺憾大陸媒體也以集體的“漫不經心”不予理睬之,。
郭臺銘所言的機器人無非是流水線上半智能化的“機械手”,,可一旦實現了機械手與人手之間一對一的置換,對于在大陸20余城市共有120萬雇工的富士康,,至少可置換出50萬個以上的雇工崗位來,。
對于郭臺銘,,這個置換帶來的正面效應可謂一石數鳥:勞動生產率提高自不待言;工資集體談判,、員工維權這些個大陸媒體緊盯的“麻煩事”甩掉一大半,;員工“四險一金”、集體宿舍,、文化娛樂,、吃飯洗澡等樣樣要現銀的“剛性負擔”也卸掉不少;而大量使用機器人信息的傳播,,還額外增加了“內地富士康”們向所在城市政府索取更多優(yōu)惠政策的議價能力,。
對于以引進富士康為榮的各座城市的政府,尤其是“自殺門”后動用了超額政策優(yōu)惠手段,,費盡心計請富士康“入甕”的城市政府,,招商成功的過分喜悅無疑因此而倒吸了一口涼氣�,?v然,,深圳代工基地可大幅度使用機器人,“內地富士康”同樣可照搬效仿——這一效仿作為郭臺銘手上的“議價牌”,,其獨有的功能在于:目前重慶富士康與深圳,、上海近郊昆山富士康等相比,工資,、獎金,、福利開銷大體相當,以綜合用工成本計,,重慶富士康雇傭一當地籍員工,,每月用工成本沒3000元壓不住,而昆山富士康綜合用工成本也不過3200元上下,。如此一來,,面對富士康提高生產效率所包含的多重“利益選項”,在沿海與內地稅收優(yōu)惠都呈基本用足的現狀下,,內地城市要阻止或延緩富士康的“換手”舉動,,必須在行政收費環(huán)節(jié)和地方建設基金征繳環(huán)節(jié)給予富士康更大的優(yōu)惠,致使千方百計引進富士康的城市所獲的最終收益,,很可能只局限于為當地解決了階段性農民進城就業(yè)的政策目標而已,。
現如今,不論沿海還是內地,,地方政府都在高喊加快生產方式轉變,,殊不知,郭臺銘發(fā)出的“機器人信號”,,看上去只限于生產組織方式轉變,,但其實質卻系地道的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很可惜,內地政府對此的敏感程度很可能遠不如富士康那樣的跨國代工企業(yè),。
“機器人信號”對內地后發(fā)展城市提出了新的警示:單靠抑或繼續(xù)過度依賴土地,、稅費等優(yōu)惠政策吸引沿海產業(yè)向內地落戶的發(fā)展思路,已面臨“郭臺銘”們的挑戰(zhàn),,在這種新挑戰(zhàn)面前,,內地無限度“優(yōu)惠招商”曾經帶來的發(fā)展“時空”正在變“短”和變“窄”,而可以預計的是,,更多在華外資代工企業(yè)也將步富士康后塵,,走上提升生產效率壓縮雇工數量的新途。這是各地政府在發(fā)展與轉型糾結中已然面臨的又一個棘手矛盾,。若再跳不出粗放式,、低水平發(fā)展的窠臼,新舊矛盾的糾結將越結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