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中國的商品物價終于出現了大范圍和大幅度的上漲,。年初開始,一些小品種的農產品價格發(fā)生飆漲,,并且后來發(fā)生輪漲現象,。而在3月與4月之間、8月到9月之間,,房屋價格也發(fā)生了高位上沖的現象,。同時,,從年初至今,人們的許多生活用品價格發(fā)生了大幅度上漲,。除此之外,,電力等基礎產品的價格上漲似乎也在整裝待發(fā)。
但是,,從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雖然逐月上漲,并且依次突破了3%和4%的界限,,但是老百姓對這些數據普遍表示質疑,,認為這些數據沒有反映真實的物價上漲的情況。近日,,統(tǒng)計局網站上公布了中國CPI的數據依據以及采樣概況,,試圖解釋這一問題。但是,,由于文章并未直接涉及一些關鍵問題,所以該文并不能解除對于CPI數據的所有質疑,。
首先來說,,統(tǒng)計局未能對于CPI權重的有效性解釋清楚。我們知道,,CPI里面包含有各類商品,,所以商品的代表性就非常重要。雖然統(tǒng)計局稱中國CPI分成八大類和262個基本分類,,而且根據資料顯示,,中國的CPI中,食品占了34%,、娛樂教育文化等占了14%,、居住占了13%,其他如交通通訊和醫(yī)療保健等各占10%等等,,但是沒有翔實地介紹為什么中國的CPI應該是這種權重結構,。根據對比發(fā)現,中國的CPI構成與美國等國家差異很大,。即使是原始數據真實,、一致,不同的權重,,都會導致CPI的最終數據出現很大的差異,。顯然,統(tǒng)計局釋疑,,第一步需要做的是公開詳細的中國CPI權重分配的計算過程與理由,。
在采樣上,,也有有效性的問題。媒體報道:“500個調查市縣中,,大中城市調查點要明顯多一些,,而小城市和縣就相對要少一些”;“北京有1454個價格抽樣調查點,,貴陽則只有136個”,。這種偏重城市的調查結構,并不能真實符合中國的人口分布,,因此有效性要打折扣,。根據一些報道,8月的遼寧,,9月的河北,、陜西,10月江蘇等,,CPI漲幅農村超過城市,。由于中國大多數人口是在農村和中小城市,因此目前的采樣結構計算出來的CPI數據有可能偏離了真實的CPI,。
其次,,在通過收入和支出法來計算的CPI數據上也難以釋疑。統(tǒng)計部門表示:“選出來的全國12萬戶城鄉(xiāng)居民家庭采取記流水賬的方式,,日復一日一筆一筆記錄他們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數據,,調查員每月上門核實、收集賬本,,然后進行整理,、編碼、錄入,、審核,、上報”。但是統(tǒng)計局沒有說明這12萬戶居民的收入層級的構成比例,,也沒有相應公布中國各人群收入的階層比例,。我們知道,不同收入的人,,在支出上是差異較大的,。如果選擇的樣本不能準確反映中國人口的收入的真實構成比例,那么由這些樣本計算出來的數據,,也不一定符合完整真實的情況,。
同樣,統(tǒng)計局的文章也難以看出未來CPI權重改革的理由所在,。由于過去的CPI不能反映資產泡沫,,所以不少經濟體的統(tǒng)計部門逐漸改革CPI的構成,,以反映資產價格的變化。在中國,,資產主要體現在房產上,,而4月份統(tǒng)計局也曾表示“明年的CPI編制將啟動新的權重方案,其中居住類,、醫(yī)療保健類,、娛樂教育文化類價格權重將上升,食品類權重將下降”,,但是這種權重的改變及其構成比例,,依然沒有對社會公布和具體討論,難免有閉門造車的嫌疑,。
所以,,能夠公開數據生成和采樣過程是好事,但是對于更關鍵的因素諸如CPI構成成分的計算來源,、樣本采集的具體分布等信息,,更值得向社會公開和征詢社會的意見。